2889.42亿元 红河州经济恢复向好稳步增长

作者:​沈娅洁 王陶 张七霞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30日 03:23:03

imgcenter.jpg

2023年,红河州经济顶住压力、砥砺前行,展现出较强的活力和韧性,生产需求逐步改善,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地区生产总值2889.42亿元 同比增长3.2%

1月29日,记者从红河州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9.42亿元,同比增长3.2%,总量居全省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0.96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86.13亿元,同比增长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12.33亿元,同比增长5.3%。

蒙自经开区云铝润鑫铝业有限公司(李立章 摄).JPG

蒙自经开区云铝润鑫铝业有限公司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多重困难压力,全州上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州委“337”工作思路,扎实推动经济实现有效提质和合理量增,全州经济呈现恢复向好、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一年来,我州立足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农业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634.94亿元,较上年增长4.4%。粮食播种面积582.92万亩,总产量达187.26万吨,均较上年增长0.4%。蔬菜产量477.3万吨,水果产量362.82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5%、6.5%。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巩固,水果、禽蛋产业规模全省第一,蔬菜、花卉、中药材、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600亿元。

W020231227639394521919.jpeg

中越铁路“一箱到底重出重进”专列首发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我州围绕运行投资、数字赋能、民营经济、产业升级等方面大抓工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其中,轻、重工业分别较上年增长6.1%、1.4%。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4%,制造业增长3.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从重点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8.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烟草制品业增长3.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71.95亿元,同比下降5.6%;利税总额279.54亿元,同比增长0.3%。

新能源有效填补能源保障空缺。2023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35.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5%。火电和新能源发电量有所增长,有效填补了水力发电量下降的空缺。清洁电力比重达47%。全社会用电略有增长。全州全社会用电量240.7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6%。

民间及产业投资占比稳步提高。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0.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8.8%。民间投资及产业投资占全州投资比重分别达56.2%、61.8%,较上年提高4.3个、8.1个百分点。

市场消费稳步回升,对外贸易逐步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6.57亿元,较上年增长6.1%。其中,农村市场消费增长快于城镇,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等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升级消费类、新能源汽车销售较为活跃。全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1.7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15.61亿元。全州外贸总量居全省第3位。

交通运输及邮电物流助推作用日趋显著。全年完成公路客、货运输量910万人、17041万吨,同比增长16.5%、5.3%;全州公路通车里程预计达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0公里、国道2135公里。年末全州拥有邮政局所数178个(包含揽投站),投递线路总长度37455.54公里。全年完成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378.46万件,同比增长8.23%。

中国最美高原湖泊专用赛道.jpg

中国最美高原湖泊专用赛道

旅游业快速恢复。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7845.25万人次,同比增长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80.58亿元,同比增长31.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82.53亿元,同比增长31.5%。

城乡居民稳步增收,市场价格总体稳定。2023年,全州有效落实稳就业促发展20条措施,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全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39元,同比增长4.6%。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53元,同比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2元,同比增长7.8%。

质效并重 “三年新突破”第一步扎实稳健

“全州经济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新兴产业链条式集群发展的‘形’已经可见、‘势’已经立起来……一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抓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符合中央和省委精神,切合红河实际,是务实的、有效的。”州委经济工作会分析总结全州经济工作体现在“6个新成效”上。

2023年,我州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打出一系列强质量、拼经济组合拳,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大干项目,经济质量、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

分析全年数据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3%、0.3%、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8%,较“十三五”末提高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7%。从“三驾马车”看,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引擎驱动”模式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96.57亿元、增长6.1%,增速比2022年加快了4.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营业额(销售额)分别实现了20.1%、7.7%、17.6%、21.7%的增长。工业投资、能源投资、制造业投资全面发力,分别实现了19.4%、36.6%、20.6%的高速增长,将产业投资占比提高到了61.8%,比2022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经济动能持续增强。

弥勒西风电场  张洪科 摄.jpg

弥勒西风电场

农业方面,全州农业农村系统锚定特色农业强州目标,充分发挥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底线,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取得新突破:中国南方优质蓝莓带加快布局,成为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主产区。全州商品蛋鸡苗生产能力逐渐壮大,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良种禽繁育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深入推进,新签约多个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引进柒瑞结、播恩、山东鲁盛等一批国际国内外头部企业落户红河发展。

工业方面,全州工信系统和工业企业以产业链为抓手、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价值链为导引,坚持企业至上和项目为王,以进促稳、以进提质、以进增效,推动新型工业化向前发展。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州委、州政府的目标要求,规上工业企业及工业投资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信息化驱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和造福民生同步加力提效,全州民营经济主体、经济总量稳步提升,育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多种企业类型,融入新发展格局、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服务沿边产业园建设功能进一步强化。

第三产业方面,全州商务系统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出台政策、优化载体、举办活动、保障供应,全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实现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形成了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场景,波浪式促消浪潮。全州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强州行动,旅游市场高开稳走、加速回暖,出入境旅游供应链逐步恢复,旅游经济保持了量的预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红河文旅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回望2023,一条扎实稳健的经济发展“奋进线”从首季实现“开门红”贯穿岁末,不断壮大的“三大经济”引领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有力支撑起红河州经济的质与量。

W020240130417331134879_600.jpg

浩翔飞行俱乐部

只争朝夕 全力跨越 推动2024年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起点,新征程,孕育发展新希望。

已然开启的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州实现“三年新突破”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2023年迈稳“三年新突破”第一步的基础上,红河州高质量发展动力与压力并存,信心和决心亦同在。

元旦过后,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州委即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红河州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大力发展“三大经济”,纵深推进“系列三年行动”,围绕快转型、强升级、提质效,全力以赴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提升“立”的质效、把好“破”的节奏。今年,全州上下将在稳增长提质效、快转型强升级、激活力增动能、抓统筹惠民生、守底线保安全5个方面下实功、出实招、见实效,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稳增长提质效方面,在提升政府投资质效、优化投资结构、提升项目质效上下功夫,在稳消费挖潜能上攻坚突破,在稳出口扩外贸上攻坚突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激发住房、汽车、家电和电子产品等重点领域消费,并持续培引外向型企业、优化贸易结构、深化贸易方式、做大边民互市。

14.工业机器人.JPG

工业机器人

快转型强升级方面,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思路,突出以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园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激活力增动能方面,突出向沿边开放要活力,向经营主体要动力,向招商营商要效力,全力打通面向东盟的重要通道,加快沿边产业园区建设,走好具有红河标识的“口岸腹地一体化”发展路径。

抓统筹惠民生方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推广好联农带农模式,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创业,补齐农民收入短板,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守底线保安全方面,坚决守住粮食和耕地安全底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2024年,红河州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困难不少,但机遇更多。”咬定目标不放松,红河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全州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自红河图片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