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既可是一种享受平淡的静谧状态,也可以是一种安于市隐的超脱的活法,还可以是一种战火离乱中的弦歌不辍。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里描绘的场景,也许是古人对向往生活诗意的经典表达。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就诗意栖居作出过阐释:所谓诗意的栖居,本质上不是在一个特别宁静的地方盖一个房子,而是让心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
说到诗意栖居,我们最先想到可能会是这两个地方,一处是《桃花源记》里的不问魏晋的桃花源,一处是《瓦尔登湖》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静谧瓦尔登湖。其实还有一处也应该晋升诗意栖居地行列,那就是北回归线上的蒙自南湖,尤其是1938年春夏之际的蒙自南湖。
当时置身南湖的联大师生,感受着战火的肆虐,亲历战争的残酷,那份离乡背井的苦楚,那份对亲人故园的思念,都化为向上的力量,发力于学术的深入钻研和对人才的倾力培养上。诗意栖居,于他们是一种在炮火纷飞中弦歌不辍的从容坚守、于无涯学海中的淡定漫游、流连南湖岸边的移晷不厌……
南湖恋歌
联大师生到达蒙自后,对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尤为喜欢,尤其宁静的蒙自南湖和风土人情让他们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影子,找到了一份飘零天涯的情感依托,独具盛名的当属周定一《南湖短歌》里的娓娓道来: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梦里沿着湖堤走,
影子伴着湖堤柳,
向晚霞挥动我的手。
我梦见江南的三月天,
我梦见塞上的风如剪,
我梦见旅途听雨眠。
我爱梦里的牛铃响,
隐隐地响过小城旁,
带走我梦里多少惆怅!
我爱远山的野火,
烧赤暮色里一湖波,
在暮色里我放声高歌。
我唱出远山的一段愁,
我唱出满天星斗,
我月下傍着小城走。
我在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1938年6月,正值雨季的南湖,蓄满了水,与堤岸边灿烂夏花形成了一幅绝美中国画,这一秀美景致让颠沛流离者顿受慰藉,备感温暖。1935年从湖南酃县(今炎陵县)考入北京大学的周定一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中文系就读期间,他和同学居住在哥胪士洋行,每天要穿过南湖去上课,在朝夕相处间,南湖的样子在其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勾起了一路辗转的种种记忆,于是有了人见人爱的《南湖短歌》。
全诗有极强的画面感,思绪飘飞但不散乱。从夏花、湖水、垂柳、古钟、牛铃、江南三月天、塞上如剪风、远山微野火、辽远蔚蓝天,由近及远、由南到北、由现实到梦境,让人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在这个立体画面中,并没有纷乱的观感,作者身处南湖,思乡辽远,但在小城里耐心学着异乡话,有种心安处是吾乡的超脱之美。
作者情感表达委婉,但极有穿透力。从走得有点累、梦里多少惆怅、远山一段愁等情绪变化中可见,作者的情感表达比较克制,让人初看时还没多少触动。但在轻描淡写中也让人渐渐走进其创造的意境,透过湖风、落花来转移这份愁绪,以首尾两个设问句扣人心弦,这种委婉中的娓娓到来似乎更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
文中,还传递出一份歌者的豁达与浪漫。在欣赏南湖风物、回味故国钟声后,作者情绪渐渐变化,由淡淡忧愁转为乐观豁达。虽然战火未熄,中国前途未卜,南渡后北归尚未有期,但作者仍然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在远山野火烧赤的暮色里放歌,唱出有段愁,唱出满天星斗,在月下傍着小城走……
穆旦的《我看》是另一首为人称道的颂歌蒙自南湖之佳作,全诗为: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湖。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诗人以看切题,从春风、青草,到绿湖,不留痕迹地把季节变换、南湖由干海子到雨水注入变得溶溶滟滟的过程描绘的唯美而生动,像极了慢镜头式的回放细品过程。随后,诗人把视野转向远空,从飞鸟展翅没入晴空到流云泛红沉醉大地的细节,构筑了一幅滇南夏日里瞬变的云蒸霞蔚景致。如果画面永远停留在这一刻,那就真是岁月静好了。可第三节开始,作者情感陡然呈起伏状,仿佛沦陷区的炮火声把思绪拉回了现实,结合个人的欢乐与忧戚,回顾古人的热望与叹息,告诉自己要让呼吸与自然合流,坦然面对欢笑、接受哀愁,像季节变换一般淡定,在万物蓬发中积蓄成长的力量。
理想与青春
正值青春年少大学生,满腔热情,怀着理想长途跋涉辗转到蒙自,勤奋刻苦、奋发向上,为的是教育救国、弦歌不辍。但面对战火连绵,需要静下心来学习,如何于乱世中保持一份笃定不变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从刘重德的诗作《理想》中,可窥一角:
【理想
是地上的
含羞草
经不住抚摸
可是
它却生长在每个人的心里
合了又展开垂下又挺起
理想
是水中月
镜里花
它却在有志者的心里
永久永久地存在
引导着怀抱它的人
藐视困难
勇往直前】
同样,诗作《萤》里的启示也是一种自我勉励、自我打气的佳作:
【微小的流萤
耐不住黑暗的寂寞
如闪电
如穿梭
耀一道绿光
将黑暗划破
给迷路的
给怯懦的
给失望的
一个新鲜的启示】
略带淡淡忧伤去审视过去的日子,是怀念,也是告别,更是回望后的憧憬,穆旦的《园》无疑就是这样的佳作:
【从温馨的泥土里伸出来的,
以嫰枝举在高空中的树丛,
沐浴着移转的金色的阳光。
水彩未干的深蓝的天穹,
紧接着蔓绿的低矮的石墙,
静静兜住了一个凉夏的清晨。
全都盛在这小小的方园中:
那沾有雨意的白色卷云,
远栖于西山下的烦嚣小城。
如同我匆匆地来又匆匆而去,
躲在密叶里的陌生的燕子,
永远鸣啭着同样的歌声。
当我踏出这芜杂的门径,
关在里面的是过去的日子,
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
咖啡馆里的“太平”
宁静的夏日南湖,不仅有着恬淡闲适、学风盛行的一面,也有一些与战时不合时宜的一面。《太平在咖啡馆里》即是针对一些纨绔子弟不知刻苦发奋,却把光阴消磨在安南咖啡馆的现象而创作的一篇针砭“时弊”的诗作:
【太平在咖啡馆里!
谁说
中国充满了炮声?
充满了呻吟?
充满了血腥?
看——
南湖鸬鹚鸟
正在痛饮,
徐徐清风
在平静的水面上
划起无数
悠闲的纹。
看——
世外咖啡馆
正在宴会
谈笑风生,
在酸涩的柠檬里
浸透无数
空白的心。
谁说
中国失去了太平?
失去了舒服?
失去了欢欣?
太平在咖啡馆里!】
当时的中国,一面炮火连天、同胞遭难,却有一些纨绔子弟不思进取,沉溺在有越南少女做招待的咖啡馆。作者以醒目的标题直击反讽要点,通过“炮声”“呻吟”“血腥”的残酷场景与咖啡馆里“太平”“舒服”“欢欣”享乐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发人深思。
诗社发起人之一的刘兆吉在蒙自期间,搜集了很多当地特色民歌,部分曲目也极具滇南特色,反映着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对情感的独特理解。
《情歌》第六百一十九首:
【隔河看见甘蔗黄,
可怜甘蔗可怜郎;
可怜甘蔗空长大,
可怜小郎未成双。】
《情歌》第六百二十八首:
【洋烟开花口朝天,
我劝小郎莫吹烟;
吹上洋烟非小事,
黄皮瘦脸在人间。】
《儿童歌谣》第二十五首:
【豌豆菜,绿茵茵,
隔河隔水来说亲。
爹爹哭声路遥远,
妈妈哭声水又深,
哥哥哭声亲妹妹,
嫂嫂哭声小妖精。】
民歌以甘蔗、洋烟、豌豆取喻,无论谈情说爱、劝戒恶习,还是哭嫁场景,都朗朗上口、直抒胸臆,易传唱、意难忘。
离乱弦歌诗作伴
让这些诗意表达得以彰显其时、传承后世的,与在西南联大发展历程中惊鸿一瞥却享有盛誉的南湖诗社无法分开。在闻一多和朱自清指导下开展活动的南湖诗社是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文学社团。诗社的源起历史始于湘黔滇旅行期间,在穿越祖国西南三千五百里崇山峻岭过程中,爱好诗歌创作的向长清和一路搜集西南民歌的刘兆吉萌生了创办诗社的想法,并多次向一路同行的闻一多教授请教,请闻做指导教师。到蒙自后,向刘二人说干就干,取名南湖诗社,还邀请了朱自清教授也参与进来,与闻一多教授一起指导诗歌创作。
以上推介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南湖诗社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同时其在人才培养、民歌收集、社团活动以及散文通讯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成绩,穆旦、赵瑞蕻、林蒲、刘绶松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南湖诗社的无声启蒙和导师的耐心培养。
刘兆吉曾这样介绍创办南湖诗社的初衷与源起,“南湖诗社在国难当头、颠沛流离的困境中诞生。这些老小诗人,不是苦中作乐,也不是像屈原那样忧愁幽思而用《离骚》的心境成立诗社,而是想用诗抒发爱国之志,以笔为枪,宣传抗日救国。但是也反对‘哭天嚎地’‘冲呀’‘杀呀’的口号诗,要求以诗的艺术语言,感人肺腑的思想感情来教育大众,也教育自己。”
诗的艺术语言考验着作者的功底和笔力,除了考究的词句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的经历、阅历,及其内心深处的那份家国情怀,可谓“工夫在诗外”。
朱自清先生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说,“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而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的单一。”海德格尔倡导通过“换位体验”感悟大自然的魅力,至少有一刹那,他多多少少忘掉了自己,他感觉自己像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
纷飞战火让国人遭难,联大师生千里转战,虽生活窘迫,但斗志不减,先生们带领学生在离乱中弦歌不辍,在断壁残垣里坚韧向前、诗意栖居。应该有不少时刻,他们也忘掉了自己,倾心融入蒙自的风土人情,俯身体验着民族的苦难之痛与涅槃之艰。
责任编辑:施晓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