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泸西县中枢镇,一个由闲置房改造而来的“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正成为务工人员的温馨家园。该中心充分整合县域内绿色铝业、高原特色农业等产业的用工需求,创新打造“党建+就业”服务模式,已成功助力1300余名务工人员实现从“家门”到“厂门”的便捷就业跨越。
晨曦微露,中枢镇“红邻里”社区已是灯火通明。刘琼芬和舍友们早早起床洗漱。拎包入住的标准化宿舍,让她每月节省了近千元的生活开销。刘琼芬满脸笑意地说:“我从向阳乡过来,在‘红邻里’不仅找到了工作,还能享受免费住宿,非常贴心。”洗漱完毕,刘琼芬与工友登上通勤班车,前往10公里外的金马镇小香葱基地,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
“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拥有18套宿舍,优先为长期在泸西县内务工的人员提供150余张床位。同时,配套建设食堂、洗浴室、卫生间、洗衣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全力营造“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往返接送”的优质务工环境,切实保障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下、有依靠,生动展现出“就业家门口、乐业红邻里”的崭新风貌。
“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这句口号在“红邻里”得到了有力印证。初来乍到的务工人员,无论是工作技能提升,还是日常生活起居,抑或是适应新环境的心理调适,都离不开细致关怀与全程指导。服务中心精准对接企业和务工人员双方需求,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全方位、针对性的服务,让务工人员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就业。据了解,自2024年6月以来,泸西县“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已累计登记劳务工人2300余人,实现劳务工人输入、输出500余人次,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家教家风、安全生产等培训7场,承办大型招聘会2场,累计促进1300余人成功就业。
从“候鸟式打工”转变为“家门口”就业,“红邻里”社区的设立,不仅搭建起新型劳务用工平台,化身务工人员生活的“贴心管家”,精心营造“家庭式”用工环境,让务工人员就地就近就业毫无后顾之忧,有效破解了企业“用工荒”与群众“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还凭借人性化服务重塑了县域务工生态。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