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结束第二天,我就收到了3家企业的面试通知,本以为只是来‘讨薪’,没想到还能‘谋出路’。”近日,蒙自市某建材厂员工李明感慨道。李明因工厂拖欠3个月工资,向蒙自市人社局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却意外发现这里不仅能“讨说法”,还能“找工作”——仲裁员在受理案件的同时,主动询问了他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意向,同步为他登记求职信息、匹配技能培训,不到一周,他便顺利入职新公司。
务工用工环境优化 张彦斌 摄
这场始于“纠纷化解”的服务创新,是蒙自市人社局创新“仲裁+就业”模式的缩影,正悄然重塑该市的劳动关系生态。2024年以来,该模式已助力130余名劳动者实现“维权即转岗”,为46家企业精准输送劳动力70余人次。
仲裁庭变身“职业规划站”
蒙自市人社局组成工作专班,在处理争议案件过程中,对有就业服务需求的申请人提供就业指导,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在劳动争议审结后,结合劳动者的专业特点、技能优势和就业愿望等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努力做到劳动者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用工需求无缝对接。
“化解争议不是终点,安稳就业才是答案。”蒙自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张彦斌介绍,该局推出的“仲裁+就业”服务模式,将仲裁结案与就业服务绑定运行。比如,让数据积极“跑腿”,在劳动者填写的《争议调解申请书》中新增“就业意向”等信息,及时反馈到就业机构;让政策主动敲门,符合失业保险申领条件者,仲裁员现场协助办理手续,确保待遇“申领零时差”;让人岗精准配对,案件审结后,结合劳动者实际情况推荐就业岗位,实现人岗适配。
仲裁员“直播带岗”破解招工难
2024年以来,蒙自市人社局仲裁员共帮扶163家企业招聘职工360余人次。企业负责人坦言:“过去怕仲裁影响企业形象,现在反而通过仲裁找到了靠谱员工。”
这一转变源于该局推出的“争议处理+用工对接”反向服务。仲裁员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特点、岗位需求、薪资待遇等信息,并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大力宣传,对招工需求量大的企业,以“直播带岗”方式破解招工难题。仲裁员定期深入企业主动参与各项就业服务活动,共同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和就业政策及社会保险政策,摸排劳动纠纷隐患,指导企业落实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缴纳等用工制度,强化劳动纠纷源头治理,督促企业规范用工,全力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多元化开辟零工市场
在人气火爆的大树寨夜市,蒙自市人社局联合州人社局、文萃街道举办“追光逐梦”青年人才夜市,现场60余家用工企业带来1200余个多元化岗位;
青年人才夜市 展朦 摄
在招聘现场,“带岗主播”手持移动设备穿梭在热闹的人群中,陪伴式“逛会探岗”“直播带岗”,为求职青年提供线上政策宣传、岗位推介、答疑解惑等“云端”就业服务;
在“蒙自建设者之家”设置法律服务窗口,开展“家门口”的流动阳光仲裁庭服务,采取“家门口”零工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为劳动者再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这种“接地气”的场景,源自蒙自市人社局的三重兜底设计——
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仲裁机构主动对接就业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劳动保障服务,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即可维权、上岗。
零工“即时快招”系统:整合全市短期用工需求,定期举办灵活就业人员专场招聘会等特色活动,就业机构联手仲裁机构主动提供失业登记办理、创业指导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构建24小时“掌上零工市场”,推动人岗精准匹配、精准对接,满足不同就业需求。2024年以来,举办各类招聘共计32场,服务招聘企业1911家次,提供省内外招聘岗位5.8万余个。
公益岗位托底网:主动联系就业机构、残联机构,及时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对特别困难人员推荐城乡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切实兜住劳动者就业底线。去年以来联合残联、民政部门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劳动者30余人。
“我们将深度融合‘调解仲裁+’工作模式,充分发挥调解仲裁机构、劳动监察、社会保险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自职能优势,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服务模式。”蒙自市人社局副局长万建起说,“要让劳动者知道,维权不是终点,而是更好就业的起点。”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