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居红河故事‖从大树龙潭沿着沟渠走

作者:伍建森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1日 18:11:15

在弥勒城西,有一条风景秀丽的土路,自髯翁公园蜿蜒延伸至熙和小镇小区外。路虽不宽,却也能通行农用卡车。路的东边,是错落有致的居民小区与宁静的村庄;路的西边,则是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青山。一条近三米宽的人工水泥沟渠,宛如一条纽带,将人居与青山分隔开来,却又紧密相连。 

沟渠中的潺潺水流,皆源于青山脚下那大树龙潭。那里的地涌泉水,如同大地的乳汁,源源不断地涌出,为沟渠注入活水和活力。

那是3月的最后一天,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独有的气息。路边的樱桃果,已悄然开始泛红,犹如羞涩少女脸上的红晕。五色梅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点缀着清明时节那淡淡的忧思。而苦刺花,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肆意绽放,漫山遍野,成了一道白色的风景线。

这片山脚下的空地,曾经也热闹过。在修建云桂铁路长隧洞时,这里是混凝土搅拌站,遗留下来的水泥坪和旗架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忙。如今,这里移栽了一批香樟树。每一株香樟树上,都挂着国光营养液袋,粉红色的标签牌上,详细记录着树干的粗度和高度,仿佛是它们的“身份证”。 

不远处,那片栽有小片枇杷树的空旷地,在岁月的洗礼下,多了几分寂静与空旷。行走间,一只灰色的大鸟闯入了我的视线。它体态修长,优雅而神秘。我一时竟无法分辨,它究竟是鹭、是鹤,还是其他的鸟类。它见我这个不速之客闯入,迅速从墙头扇动翅膀,轻盈地飞到一棵棕榈树上停留。当它掠过院子时,惊动了守院的土狗,顿时传来数声狂吠。有趣的是,在我继续前行时,它竟飞在我的前头,时而在渠边短暂停留,时而又振翅飞上一段,仿佛在与我嬉戏玩耍。直到它飞入青山的密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仍沉浸在与它相遇的惊喜之中。

年后,滇南高原一直未曾下过一场透雨,春旱风大,又正值清明前扫墓的时节。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每一个进山的路口都至关重要。靠沟渠边的每一个进山路口,都搭起了小棚屋,有护林员日夜把守。这些护林员,大多是邻近的村民,且以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为主。他们身穿军绿色迷彩服,佩戴着醒目的护林员袖标,眼神坚定,时刻警惕着。尽管待遇微薄,但他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沟渠两边的围墙上和树上,挂着一条条大红色森林防火标语和彩色防火旗,“绿色森林是我家,人人防火靠大家;森林防火,警钟长鸣。”这些标语和旗子,时刻提醒着每一位路过的行人,要注意防火,绝不能带火种入山。 

行至彭家寨村庄段,裸石墙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一些村民为了避开村里的拥挤,在山脚下盖起了新房。几块水泥预制板巧妙地搭在水渠上,成了过车过人的简易桥梁。用不规则形的大石块拌上混凝土加固砌成的地基,散发着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美学韵味。而地渠边长条形菜地的围埂,是靠小石块一块一块精心垒就的。当我举起手机,将水渠、菜地和青山一同框入镜头时,一幅富有山水田野诗意的画面跃然眼前。

熙和小镇围墙外,一座坚固的石桥横跨水渠之上。一条水泥路直通青山,山脚和山坡上,遍布着坟堆,它们掩映在苍翠的树林之下,显得格外肃穆。在石桥旁,有粗大的铁水管,管头垂下,套着一小节帆布软水管。这里是抗旱拉水车抽水的地方,水从水渠里被电水泵抽上来,再注入车厢内的水罐里,然后运往缺水的田间地头,为春耕生产送去水和希望。

在租舍村至西一石门坎上山的水泥路上,我邂逅了一对老伴侣。他们女的背着包,男的拄着拐,一前一后,相互陪伴着前行。我好奇地问道:“二老这是要去哪儿呀?”女的微笑着回答:“我们出来走走,锻炼身体。”我又问:“您二老高寿啦?”男的自豪地说:“八十多啦!”我不禁伸出大拇指,由衷地赞叹:“二老身体可真棒!”

返程时,我来到弥勒中医院南边的小吃摊。扫码付款5元,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小锅米线。那浓郁醇厚的味道,瞬间驱散了一路的疲惫。这碗小锅米线,为我这次沿着沟渠的行走,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沿着沟渠行走,看了青山绿水,邂逅了花鸟,遇见了坚守岗位的护林员,还见证了老伴侣间的相濡以沫。这一路,收获满满……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