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跨境民族最集中的边疆省份。这里山水相连、民族相依,既是开放前沿,也是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重要屏障。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边疆治理的特殊性,云南正走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边疆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治理新路。
“党建+”,红旗飘扬的边疆实践。云南需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向边境村寨、民族聚居区延伸,确保党的政策“一竿子插到底”。近年来,云南通过“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等创新实践,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堡垒”,有效解决了边境地区“空心化”、治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使边境线成为民族团结线。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将边疆的“地理边缘”转化为“治理前沿”。
“资源+”铺就民族团结“幸福路”。发展滞后是边疆民族地区矛盾的根源之一。云南正紧扣“共同富裕”目标,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方面,依托“绿色能源”“特色农业”“文旅融合”等优势产业,打造边疆经济新增长极,通过“家门口就业”让边民“留得住、富得起”;另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快沿边高速、中老铁路经济带建设,缩小边疆与内地的差距。怒江州通过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等措施,让10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换新业”,正是发展赋能治理的生动实践。
“文化+”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云南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交融史,本身就是一部边疆治理的“活教材”。多年来,云南保护各民族语言、节庆、技艺等文化遗产,更要以教育为纽带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跨民族交往交流,以文化认同筑牢思想根基。近年来,云南创建数百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通过“双语课堂”“民族文化节”等活动,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在创建中尊重差异、增进共性,将多元文化转化为治理合力。
“稳”与“活”,法治框架下的特色治理实践。云南不断完善边境管理法规,严厉打击跨境犯罪、宗教渗透等行为;同时,探索“柔性治理”路径,发挥民族头人、村规民约在调解纠纷中的作用。德宏州通过“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成功化解多起边境纠纷;西双版纳借助“智慧边境”系统提升管控效能,使边境线成为法治文明线,这些创新表明,法治化与人性化结合的治理模式更能适应边疆实际。
“项目+”治理与开放的云南样本。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一方面,深化与周边国家的跨境合作,通过中缅经济走廊、中越边境产业园等项目,实现“以开放促稳定”;另一方面,讲好中国边疆治理故事,将云南的民族团结经验、减贫成果转化为国际话语权。运营中的中老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成为展示中国治理智慧的“示范窗口”。
云南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本质是探索一条“在多元中铸就一体、在发展中筑牢安全、在开放中守住底线”的现代化路径。这条道路坚定地贯彻了国家战略,是立足边疆实际的创新实践。当党建的红旗飘扬在边境线上,当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民族,当文化的纽带凝聚起共同信仰,云南探索出一条民族携手同行,共同奔上富裕路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书写一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答卷。
责任编辑:段灿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