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要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重点湖泊环境治理。
绿色是云南的本色。云南,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既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云南多年来牢牢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不断筑牢西南生态屏障,擦亮绿色明片。
“生态+”夯实发展底色。云南拥有北回归线上罕见的生态绿洲,但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曾让部分地区陷入“资源诅咒”。近年来,云南将生态保护作为刚性约束。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治理的阶段性成果证明,生态修复并非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云南以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制度,让“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南以“绿色能源牌”为突破口,依托丰富的水电、光伏资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88%,绿色铝、硅光伏等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同时,生态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省生态旅游直接收入突破千亿元,茶叶、花卉、中药材等有机认证面积居全国前列,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绿色+”不断释放生态红利。云南的绿色转型从来没有停留在“被动保护”,正不断通过产业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普洱茶产业通过“茶园光伏+生态种植”模式实现碳汇增收,昭通小草坝天麻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品牌,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目前,云南正聚焦清洁能源、生态旅游、大健康三大赛道:依托丰富的水电、光伏资源建设“绿色能源走廊”,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生态研学+生态旅居”的文旅融合体系,培育三七、石斛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让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全民+”植入绿色基因。云南26个世居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是绿色发展的文化基因。哈尼梯田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耕系统,傣族“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的朴素认知,都为现代生态治理提供了启示。各级政府正通过生态教育进校园、碳普惠机制等举措,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让每个村寨、企业、公民都成为绿色发展的参与者。
云南的绿色发展之路,本质是一场高质量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当横断山脉的原始森林持续固碳释氧,当红河梯田的稻浪与光伏板交相辉映,当“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名片,越来越多的乡村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特色民宿、碳汇交易等增收渠道,群众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守护”,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这片土地正向世界证明:守护生态不是牺牲发展,绿色发展是开启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繁荣之门。
责任编辑:段灿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