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朗读自己写的作文《旧轨还乡》后,引起了关注和热议。文章以一趟绿皮火车的归乡之旅为线索,其呈现的画面不仅是个体记忆的复现,更是一代人关于乡愁与归途的集体回声,被誉为当代《背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交通方式变迁下的情感裂变、代际传承中的温情瞬间,以及文字在短视频风行之下的时代共情力量。
便捷出行与情感体验的博弈。张潇冉的归乡记忆被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方式切割。童年时25小时的绿皮火车摇晃出“南方的温婉”与“北方的辽阔”,车厢内的嘈杂与车窗上的雾气都是“含情脉脉”的注脚;而现代飞机虽缩短了时空距离,却将旅程异化为“迷宫般的机场”“狭小的机舱”和“夜幕漆黑”的终点,徒留“无暇欣赏风景”的疲惫。这种对比映射出便捷出行下的情感悖论,速度的提升并未带来心灵的贴近,反而消解了旅途中的诗意与期待。当停运的绿皮火车重启时,作者重新踏上“魂牵梦萦”的旧轨,车厢里方言与铁轨摩擦声交织的“怀旧歌谣”,既是物理空间的位移,更是对慢节奏生活的精神寻根。
别离与归乡的代际情感重构。离乡拼搏与归乡寻根是人类前行路上的恒久话题,文中两个时空的归乡场景是对这份情感既轻描淡写又意蕴深刻的独特表达。父母从乌兰察布到杭州的打拼,让别离成为常态,和当下的很多异乡游子一样,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故乡的客人”。姥爷离世后频繁的归乡,那份对姥姥的关怀与对姥爷的思念成为了还乡的最大念想。旅途当下目睹陌生爷孙的相似互动,童年时姥姥姥爷的呵护化作“蜷缩在床尾”的身躯与因“孩子爱吃”而购买的温暖瞬间,触发了读者对亲情的代际反思。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复现,揭示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延续性,无论何时,祖辈对后代的付出依然会以无私的“蜷缩”式姿态存在,不时缝合着随时间流逝的亲情记忆。
穿越时空的文字共情魅力。在短视频以视觉轰炸争夺注意力的当下,《旧轨还乡》的走红堪称“逆潮流”现象,其成功源于文字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作者以留白创造想象空间的创新表达,获得读者的认可,如“铁轨锈成记忆里的虚线”的隐喻,将抽象乡愁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意象;“孩子爱吃”的细节,用四字撬动代际情感的冰山。语文老师王杨军敏锐捕捉到这种真实的力量,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沉静的朗读声穿透算法壁垒,最终引发“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的集体共鸣。这种反差恰恰证明,当碎片化表达泛滥时,质朴的文字叙事反而成为情感沉淀的容器,用生活肌理的真实性对抗流量时代的虚浮。
总之,《旧轨还乡》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社会中的情感困境与救赎可能。绿皮火车的重启不仅是交通选择,更是一份情感连接的修复尝试。文字引发的乌兰察布旅游热潮,则印证了文学对现实的反哺力量。在这个“快”与“变”主导的时代,真正的抵达,或许不在于交通工具的速度,而在于能否在颠簸中守护住那份“掀起窗帘窥探风景”沉浸式体验的“钝感力”。
责任编辑:袁潇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