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个旧

作者:普克昌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08日 17:03:06


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提问时,他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

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徒步呢,我的回答就是“因为路就在那里!”

路就在那里,最早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前人走过,先祖走过,父辈们走过,我们去走过,自然而亲切。

路就在那里,它通向未知的远方,那神秘的远方,需要我们去行走,去探索,去求知,去观览,去领略,去延伸。

路就在那里,你看那简古朴素的古道,多么舒适;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多么富有质感;那隐隐约约的丛林小道,多么神奇;那柳暗花明的村间小路,通向哪个有故事的人家。

于是,我们放心大胆地徒步,我们敞开胸怀徒步,我们神采飞扬地徒步。

在小城个旧的四周山野乡村,田间菜畦,丛林河谷,绿场草甸,坡地山岭,古道荒漠,沟渠涵洞,矿山废墟,轨道峡谷,已经留下我们徒步的痕迹,留下矫健的身影、愉快地欢笑。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旅行者的先祖,千古奇人徐霞客果然一身豪气,一生云游天下,创下空前绝后的丰功伟绩,自是我等凡辈难以比拟。但说到徒步于我等有什么益处,倒是自有一番感受。那徒步的趣味,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饱览风物景观,即是徒步山野乡村的第二之趣。美景就在眼前,禁不住留住永恒之美的心情,把美的瞬间拍摄下来,就是徒步者的第三大情趣。最接近童心趣味,随性采集山茅野菜野果子拾菌子,可算第四之乐。自然,徒步之趣,还有与徒友的交流,增长学识和见闻,融洽关系,一路走来,其乐融融。

当然,徒步可能是最简单,最省钱,最本真,最生态,最符合健身潮流的运动,这对多数人来讲,也是默认的要点。 

团队意识

巧合的是,我们差不多就是就在开始玩手机微信的那几年进入徒步行列的。仔细想来,徒步与微信,倒是有很多天作偶成的关联。微信为几乎所有的徒步群体框定了模式,徒步群就是某个微信群,徒步群大都是以微信群的方式建立,组织,运作,开展活动,几乎没有例外。微信群模式组合起来的徒步也是一种“快闪”,约定集中,快速分散,各走各路,活动一律“悄悄的进行”,不动声色。另一方面,徒步活动为微信群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使用领域,相比其他形式的微信群而言,徒步群相对目的单纯,组成人员相对稳定。

据我多年观察总结,参加徒步人员的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关于这一点,有很实际的原因:随着年龄增大,锻炼健身的要求和意识才会增强;这个年龄以上的人群,小孩子读书基本初中以上,周末生活可以自己打理,不需要大人在家操心;参加徒步,就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还可以戒掉麻将瘾,放弃喧嚣扰人的广场舞。面向山野的周末徒步,目标是切合时代风尚的康体锻炼,亲近自然,生态旅行,逐渐发展引领一种簇新的时尚。 

徒步在个旧已经形成一种健康娱乐的锻炼模式,这基于它积累的时间长,随便一个徒步群拉出来,都是四、五年以上的“徒龄”。还有,流行的背后就是规模的无限扩大,每至周末,土地塘、杨家田一带的路上,尽是徒步者的人流;没到阳光明媚,杜鹃花开的时节,漫山遍野都是徒步者的身影。这样一来,在个旧的徒步大军中,就形成了多个各型各色的徒步团体。最先可能是以人员来源和组成不一样而形成团队,在云锡、个旧市或者州属单位中,某一个热爱野外锻炼的好事者振臂一呼,应者芸芸,则组团出发,各成一队。在行走中“优胜劣汰”,不断分化又不断重组,逐渐形成如今相对比较稳定的徒步团体,组成相对固定的徒步群。

徒步群都是各有名称的,比如说“个旧户外”、“个旧徒步协会”“开心徒步群”、“穿插小队”等,我最先参加过“穿插小队”,现在我们的徒步群叫做“行行摄摄”。各位可以想见,从徒步群的不同名称中,大概可以联想到它们的不同特色。有喜欢远途的,不走20公里以上不会回头;有走短途的,甚至路线也不太变化;有喜欢“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专门在荆棘从中穿行,从没有路逇地方走出路来的;有边走边拍摄照片,轻易不会错过美景的;有随心走,随意停下来煮茶喝,煮小锅米线吃的。由此,个旧徒步群五花八门,相互不打听,也不太交流,交涉不多,各行其是,互不影响。

有一次,我们“行行摄摄”群和当时的某某小队选择了同一条徒步路线,在老阴山大箐村偶遇,双方人员都在村里的一棵山楂树下捡落地的山楂果,两队的人马都混合在了一起。见此架势,他们的队长着急了,说了一句“走,我们的人”,——意思是当时大家都处在“瓜田李下”的情境之中,都有“鸡鸣狗盗”的嫌疑。喊“我们的人”“走开”是想让他们的“群”众避嫌,不屑于跟我们这样一些“遇着偷”的低素质的家伙为伍。但可笑的是,这一声吼之后,他们的人,却无动于衷,还在那里找长棍子打树上的山楂果,反倒是我们这个群的人,马上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回首暗自好笑之余,我们似乎一下子领悟了一些什么。我们是有下意识团队意识的,虽然比不得单位上的章程约束,但只要你在了某一个团体,你必然多少会自然有了某种维护自己团体的意识。也许,人到最后,必然是一种群居动物。

行走装备

刚开始徒步,有时候图清闲,就什么也不带,空着手就上路,经历了徒步鸡街,想走直路,结果反倒迷路,不得不在一条长满花椒树的暗沟里艰难爬行,首次遭遇了断水之苦;又一次是徒步白云山的鸡冠山,路途比预计的远得多,三绕两不绕,到后来也是遭逢渴水之苦,大家口干舌燥地到达大本营之后,都刻骨铭心地对带足饮水暗自赞同不已。徒步半年多时间以后,我们都已经就意识到徒步装备的重要性——绝不是为了显摆和装样子而为之,装备,其实就是一种态度。

徒步说到底是自始至终用脚在丈量土地,所以,一双舒适的合脚的徒步鞋首当其冲;大概有一种说法是,人不吃饭可以活4-6周,人不喝水却最多能活7天。可见有时候水比食物还显得重要。所以,不管天气如何,不论路途长短,要徒步,请一定带上水。而上一定年纪的大都数中国人是只习惯喝开水的,所以,于我们而言,徒步不是带水的问题,而是带开水的问题。带上多余多份的开水,宁可喝不完再带回来,也绝不让自己陷入中途脱水或跟徒友要水喝的困难境地。另外,简单的徒步,必不可少的就是带上干粮,这一走出去,说不定会迷路,万一天黑也走不回来呢;万一徒步过程中,一个高兴,要多走一个山头呢;万一走着走着,出现低血糖或者什么的呢;万一走新路,路途的遥远超出预先的估计呢。所以,在我们的徒步包里,随着都翻得出来一两个压缩饼干,或者一小包水果糖什么的,就是预防不测。

说到徒步包,那当然是必要的,俗话说“好汉难提二两姜”,你总不能左手拎着个矿泉水瓶,右手再拎个塑料食品袋就上路吧。当然,开始的时候,是有人那样子的。连续走上三次,特别是在我们的群,你是要被笑话的——“老表,给消每个人逗点钱给你,克买个徒步包!”徒步包之必要,首先可以装上水瓶和食物和雨伞三大件;天气早中晚变化大,中途太阳辣出汗多,还可以装件替换衣服,热天备速干T恤,阴冷天备冲锋衣,会让你的出行更加惬意;包里空间宽裕,还可以带围脖、帽子;装上一把小刀,意外时有关键用途;另外,爬高上低,登山杖可挂,护膝必备,到上山坡陡,换上。

这样的一包,一、二十斤重,背在背上,就显得比较在行,出发,也就有点徒步的样子啦。

有一句老话,说的是,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句话平常时候,不用来说鞋子本身,而常常用来形容婚姻或者什么其他人生现象。我倒是深有感触地说一句,徒步的时候,这说的就是鞋的问题。我不知道轮胎对于车来说是不是第一重要的,但对于徒步者来说,一双合脚的鞋,对徒步者第一重要。

我2014年底开始跟随徒步,直到2018年底,中间就穿过一双特别舒适合脚的鞋,是“迈途”的牌子。关于这双鞋的好,我向朋友推荐时,说了几个好处,一一列下:一是不挑码子,你平常穿多大,就买多大,一定合适;二是包裹性好,穿起来不空洞,也不挤脚,刚刚合适;三是鞋帮高度刚好可以防止小石子等杂物带入鞋内;四是鞋面是皮质,可以适度防水,一般的毛毛雨,下小露水的,徒步可保持鞋内干燥;五是走路舒适,鞋底条纹粗细适中,不打滑,轻重适中;六是鞋垫、鞋底贴合度好,养脚,久走不痛,在大围山走过一次近20公里的水泥路,表现良好;七是鞋带设计合理,不会轻易松开;八是鞋型设计美观,穿起来不显大,不显小,刚刚合适。

这几条,一双鞋要做到都表现好,可不容易。曾经,这双鞋穿的人很多,男女徒步者都对它评价不错,好感尤佳。一度成为好多徒步群的徒步鞋标配。可惜,这个型号的鞋后来居然停产了,你出多少钱都再以买不到了。好多人都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多买几双;好多人都很奇怪,这么好穿的鞋,天底下那么多厂商,那么多型号的鞋,为什么偏偏就是这款鞋被停产了呢?

之所以把这双徒步鞋的好,不厌其烦写了那么多,可能已经写出了选一双好鞋的标准,也更多的是对一双徒步鞋敝帚自珍的纪念吧。

徒步典故

在“行行摄摄”徒步群行走多年,群里的队员经过长时间徒步经历的磨合,彼此耳濡目染,融洽无间。徒步基本是每周六一次,既不是天天在一起,汇聚的机会也仅相隔一周,这恰到好处的时间规律,有点像“小别胜新婚”,一周不见,多有想念。由此,徒步的故事可以长期保持,并在徒步过程中,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形成群里独特的传说,就叫它徒步典故。

好运气的夫妻俩。说的就是我家,一次徒步马硐——三岔河,在独店村下去的路上发现一片梨树林,栽种得十分整齐,有一定的规模,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就一起蜂拥上去摆拍、作秀不止。完了走出去20多米路远,我突然发现挂在裤腰上的一串钥匙不见了!大家纷纷返回为我寻找,但其实我已经不抱多大希望,要知道我们刚刚才穿过草场的密林和荆棘丛,想在草窠里找到一串钥匙,那几乎不可能。但运气好就是挡不住,丢失的钥匙居然被一位长得漂亮的徒友找到,就在刚才拍照的梨树林子!不知道是不是这种好运气的延续,在后来的徒步中,我家又在马矿对面的草坡路上,找回了3个月前遗失在那里的背壶盖子!

博物学家老赵。早些年徒步到大水沟后面的防火带,道路边生长着遍地的黑色果实,形似蓝莓。据同行的徒友说,这些就是野生蓝莓,可以吃的,也可以采回来泡酒喝,跟蓝莓酒一样的大补。相信了他们的说法,泡了蓝莓酒喝。后来“行行摄摄”加入的一个徒友,姓赵的,很有个性。又据他说,这个不是什么野生蓝莓,而是叫“火炭果”,可以食用,但营养价值就不好得说了。自那以后,见到“野生蓝莓”,便不觉得稀奇,都懒得看上一眼。自此,后来的徒步过程中,凡遇好奇的不知名的花花草草,都去问赵徒友,他大概都能给出名称或科属,说得好像头头是道。再后来,发现他说的某些并不全可信,有其他徒友并叫他“博物学家”,大有打趣之意。

“不要X脸”。很显然,这在我们方言中是一句骂人的话,而它的起源也来源于我们这个有趣的“博物学家”。他在某乡镇工作,据说一段时间曾经管理过农村评估低保的事情,他办事非常讲公正。有一两个不服管的村民,明明自己生活得很好,有车有房的,还到乡镇上争低保吃。老赵对他们好言劝说,但那些人就是不从,几句话不合谱气,那个人就跟我们老赵争吵起来,老赵可不是吃素的,绝不是省油的灯,就劈头盖脸骂了过去,骂了那个人一个狗血喷头。他的标志性的典型用语就是那句狠毒的“不要X脸”,几个“不要X脸”喷过去,那些人就落荒而逃。后来,“不要X脸”就成了我们“行行摄摄”群的一个代表性“群骂”,可意义已然面目全非——在我们群,现在用来咒骂那些想吃大餐,自己不想请客,硬鼓动、怂恿和千方百计设计套路挑拨别人请客的人。

“图个伴喃”。这个典故终于跟老赵同志没有关系了。说的是做什么事都要人多一点,热热闹闹,有个我们中国老百姓喜欢的气氛。走路要个伴,说话要个伴,做事情都要有个搭档,徒步更是要有伴。而这些,都不是“图个伴喃”,在我们群了的意思。而是说,哪家有好吃的,一定不要独享,要请群里的大家伙儿一块吃,才热闹。所以,但凡见到群里哪家在微信上晒美食照,你死定了,多少个“图个伴喃”纷纷出炉,说呢好听,只是“图个伴”,其实是想来你家骗吃骗喝。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谦虚,你就回答说“不怕,我家人多,吃得完呢。”

闻屁断医的传说。话说“行行摄摄”徒步群徒步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家已经相处得亲密无间,开玩笑的场合就多了起来。有些男士那天吃多了放个屁也很公开,不再遮掩。一天,某男走在前边,后面新近入群的女士跟得很紧,不曾想前面的男士也不知是故意还是偶然,竟然当众放了一个大响屁,人人掩鼻疾走,跑着跳着走开去。更没想到的是,紧跟在后面的女士,停顿了一下,认真地说“他的这个屁有问题,消化不好。最近有肠胃炎,回去要找点什么什么草药吃一下,不然的话,病情会加重。”大家哈哈大笑,谁都不以为然,大家都没有当真。最神奇的结局是,没过多少天,那位男士真的生病了,并且上了医院,打针吃药。打听了一下是什么病呢,你想会是什么病,当然是——急性肠胃炎!不进医院,会死人的。

“几大七仙女”。最后透露一个“行行摄摄”的保留节目“几大七仙女”&“几大四才子”的优秀典故。在我们“行行摄摄”这样一个神仙般存在的徒步群中,凡是聚餐敬酒,你要敬所有在场的女同胞酒,你就必须数清楚有多少女同志,然后端起酒杯来,表达什么随意,但一定要说到“我敬几大七仙女一杯(口)酒”,这“几”就是在座所有女同胞的人数,比如说有4个女同志,你就说“我敬4大七仙女一杯(口)酒”。如果一起敬所有的男同胞酒,你就表述为“我敬几大四才子一杯(口)酒”。女士一律称为“七仙女”,男士一律称为“四才子”,这个创意很有才华吧。它的由来就是我下面要进一步解释的。在我们最普及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大家都知道“七仙女”和“四才子”的传说故事。徒友们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有一次在徒步胜利结束后,回到个旧一中新大门对面的“草墩缘”餐厅吃饭庆祝徒步成功,那天徒步可能路过了水沟,或者天气阴湿,按照某些女徒友的话来说,就是“湿气太重,喝点酒除除湿、驱驱寒”。于是乎很多女士也喝起酒来,见此状况,男同胞们更是起劲,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局面一下子打开,场面哄然热闹起来。正喝得起劲呢,突然间一位女士端起酒杯,意思是要敬所有的女同胞一杯酒,匆忙加激动再加上灵感一上来,就说了一句天才的话语“我敬一下我们几大七仙女,今天走呢辛苦了”,是“几大”呢,有人数了一下,报了女同胞人数,从此“几大七仙女”的敬酒创意隆重诞生。由此,依靠群众的力量,又衍生了“几大四才子”的表。从那次开始,每当群里聚餐,“几大七仙女”和“几大四才子”的民间创造每次必说必讲。讲了好多年了,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每每一讲起来,还是觉得忍俊不禁,意趣横生。只是,流行这么多年的这种天才创意,一直只在“行行摄摄”群里悄悄流传。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