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溪烟雨》
我个人一直认为,在红河州,弥勒的文学底蕴虽然不是最深厚最优渥的,但这里文学氛围却是最温润和谐的,具备了生长优秀作家的土壤。然而,一个不得不让人忧虑的事实是——一方面,弥勒近十余年来没有涌现出在全州乃至全省都有影响力的文学精品;另一方面,弥勒的作家群体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文学,在大多数民众的意识里,基本上就是文化的代名词,因为文学确实是文化的主要呈现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如果缺少优秀作家,缺少有分量的文学作品,也就必然缺少广泛的文化认同,文化影响力也不会大。优秀的作家如同优质的种子,需要优质的土壤和必要的“浇灌”才有可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尽管弥勒一直拥有良好的文学生态土壤,也有优质的种子,却缺少必要的“浇灌”,这是令人遗憾的。
一个地区,也许很难因为其他原因而被世人所知晓,但却很容易因为一位优秀作家和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现而被世人长久铭记。因此,在改善文学土壤和培育优秀作家方面花一些功夫,对于一个地区的执政者来说,是很值得的。
2023年7月,弥勒市作家协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作协班子,新班子中融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如彭帆、段永祥、李艳丽等一些年青的新锐儿童文学作家(近年来弥勒的儿童文学呈现出了十分可喜的发展势头)。2024年初,弥勒市结合实际出台了《弥勒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这样一只用于“灌溉”的水桶,暂且不管桶里有多少“水”,至少弥补了长期缺少“灌溉”的遗憾。如此种种,不能不让人对弥勒文学的未来充满期待,而《甸溪烟雨》一书的问世,就是新的弥勒市作协班子在新的历史时期致力于提振弥勒文坛士气的一次具体行动(弥勒本土作家、作协主席梁刚先生为该书的问世作了重要贡献)。
甸溪烟雨,是不是很诗意?看到《甸溪烟雨》这个书名,相信有些人的脑海里肯定浮现出了“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丹青。事实上,“甸溪烟雨”原本就是弥勒的古八景之一,在弥勒的人文历史中一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
至于“甸溪烟雨”的由来,弥勒本土文化名人黄光平先生已在《甸溪烟雨》的序言中作了严谨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甸溪河的部分流域经过湿地化、园艺化、景区化、现代化改造,作为自然景观的“甸溪烟雨”已经从历史文字中走了出来,走进了当代弥勒人的现实生活;但是在精神层面,弥勒文坛的“甸溪烟雨”文学大景观,不知何时才能呈现于世人的眼前。
尽管黄光平先生在序言中以饱含真情的文字评价《甸溪烟雨》一书:“构成‘远近高低各不同’,老中青作家‘聚集一堂’,大有可观的文学阵容。”但是,字里行间不难感触,其涵义更多的是鼓励与期盼,因为黄光平先生内心很清楚,要想真正目睹弥勒文坛“甸溪烟雨”的文学大景观,仍需假以时日。
《甸溪烟雨》是弥勒文坛迈出的新步伐,且不论它蕴含的文学价值究竟有多少,起码它拉开了弥勒文坛新的“千里之行”的序幕,难免让每一位情系弥勒文坛的人都萌生美好期待。
真心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和关心弥勒文学的未来!
作者:李泉兵
责任编辑:陈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