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我在石屏宝秀工作。宝秀虽是一个大镇,有书店,但书极少,这使爱书如命、欲圆“作家梦”的我,常常感到遗憾和惆怅。因此,每逢星期六,几乎都要回家,目的是想在石屏书店买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一天中午,吃过早饭,我就迫不及待钻入新华书店,站在柜台外,瞪大眼睛在书架上搜索。
“朋友,你要买书?”突然,一个柔和的北方口音响在耳旁。定睛一看,一位年约二十的、高高的、白白净净的、留着黑黑的“鲁迅胡”的男子在柜台里望着我微笑。我正要开口,他又说:“我经常见你到书店来。”我忙不迭回答:“嗯!我喜欢书。”他说:“那我们是知音了。我也喜欢书,走!到我宿舍坐坐,喝杯茶,好吗?”我点点头,顺从地跟他走进他的宿舍。
从此,我认识了他:强英良,天津人氏,1966年“支边”到云南,在石屏县照相馆工作,因喜爱书,与新华书店人员关系烂熟,故可以自由进入柜台,任意挑选购买书籍,并帮助卖书。那天,我在他的宿舍里浏览了他的藏书,满满一书橱,古今中外,琳琅满目,当即令我既羡慕又“嫉妒”。他告诉我,他在潜心研究鲁迅及其作品,发表了不少文章,被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吸收为会员,并问我需要什么书,他想办法给我找。从那以后,我每次进城,都少不了去找他寒暄一阵,而更多的是书信来往,谈论古今中外书籍,谈论文学,谈论读书的乐趣,也谈人生的意义。在多次交谈和书信来往中,我最记得他说的一段话:“一个人来到世间,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能在俗群中鬼混。更要勤奋耕耘,将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反哺社会,为社会留点纪念品。”英良还鼓励我挤时间多读《红楼梦》,最好能写点《红楼梦》研究的文章,或者写小说,并凭借他熟悉书店人员的便利,以及回天津探亲和到北京编辑《鲁迅研究动态》的机会,先后给我购置了《红楼梦》《红楼梦评论》《李白诗选》《聊斋志异》《辞海(缩印本)》等十多本我极需要而又无法买到的书籍。
后来,英良因喜欢文化,被调入县图书馆当馆长,五年后,我也因家庭关系调开远水泥厂工作。文朋书友天各一方,但我们仍被喜爱书这一条“红线”紧紧地“栓”在一起。在他的鼓励下,我终于在不惑之年涉足文坛,凭着小说《凌云志》在河北《荷花淀》刊登并获“保仁文学大奖赛”三等奖以及十余年辛勤耕耘取得的“成果”,被云南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等文学团体吸收为会员。在英良“为社会留点纪念品”的激励下,我至今购置了三千余册书籍,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埋头笔耕,在全国三百余种报纸、刊物、书籍发表了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出版历史长篇小说《明代王廷表传奇》、古籍评赏《明代杨升庵王钝庵双百梅花诗鉴赏》、小说选集《清河缘》、130首诗词入编《诗书画三人行》。英良同样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春城晚报》《红河日报》等发表文章,还与人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化小百科》《袁嘉谷文集》《石屏豆腐》等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每当独伴孤灯,享用着“爬格子”的无穷乐趣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挚友英良,想起数十年前极不寻常的书店奇遇,叩问自己:“那是改变人生的机遇吗?”诗曰:
此生有幸识英良,互勉涅槃为凤凰。
正果修成因偶遇,真诚友谊万年长。
作者简历
陈怀志:1945年2月生于云南石屏。迄今在全国300余种报纸、杂志、书籍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明代王廷表传奇》、古籍评赏《明代杨升庵王钝庵双百梅花诗鉴赏》、小说选集《清河缘》、130首诗词入编《诗书画三人行》,待出版散文集《文心琢玉》、诗词集《倾听天籁》。
责任编辑:段灿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