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麻烦”才是基层治理的“通关密码”

作者:李江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04:53:28

留守老人不会用手机缴医保,村干部每年上门代缴成了“固定节目”;某村占道纠纷闹了半个月,乡干部蹲点劝了10多次;社区群众的下水道堵了3次,网格员跑了5趟……这些在旁人看来“费劲又磨人”的琐事,恰恰是基层治理最鲜活的注脚。习近平总书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基层干部多些“不怕麻烦”的劲头,群众心里才能少些“过不去的坎儿”。

“麻烦事”里藏着“大民生”。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为调解群众因空调外机噪音造成的纠纷,社区干部连续21天组织“星空夜谈”,干部带着分贝仪现场实测,捧着民法典逐条解释,硬是把剑拔弩张的邻里谈成了互相体谅的“老伙计”。这种“笨功夫”看似费时费力,却让一栋楼的居民都学会了换位思考。基层治理如同绣花,针脚密了,日子才能熨帖。那些跑不断的腿、说不烂的嘴,织就的正是社会和谐的经纬线。

“怕麻烦”就会有“大麻烦”。“怕麻烦就越麻烦,小事情就会变大事情,坚决要不得。”话虽直白,但却包含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某街道要改造老旧小区,原本是件好事,可干部们嫌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太麻烦,直接照搬其他小区的方案。结果,一楼住户嫌绿化带挡光,顶楼住户怨防水没做好,好事办成了“糟心事”。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图省事的心态,就像庄稼地里的杂草,看似不起眼,却会吸干干群关系的养分。有的干部把群众诉求当“包袱”,把矛盾问题当“烫手山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结果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自找麻烦”才能“少麻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怕麻烦才能有良政。”屏边县一村支书的民情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村里的大小事:陶家孩子要上学、李家老人要看病、王家果园要防虫……这种自找麻烦的“傻劲”让村里多年无一件上访事件。这些冒着“热气”的“土办法”印证了一个道理: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群众家里全是办法。

“解麻烦”更要“防麻烦”。治理中的“麻烦事”,是党员干部的“必答题”。开远一社区把每月10日定为“院坝会”和“吐槽会”,居民边喝着茶边提意见,社区干部现场记录这些“鸡毛蒜皮”,并在规定时间内给予解决答复。这种“把问题晒在太阳下”的做法,让投诉量直降、满意度直升。智慧治理不是冷冰冰的“一键办理”,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当干部们把群众的“牢骚话”当成“晴雨表”,把“吐槽会”变成“诸葛亮会”,基层治理就能从“救火队”变身“防火墙”。

基层干部常自嘲是“灭火队员”,但最好的“灭火器”从来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把工作做进群众心坎里。那些带着体温的调解书、沾着泥土的笔记本、浸着汗水的承诺书,拼凑出的正是“中国之治”最坚实的底座。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不怕麻烦”成为基层干部的条件反射,“麻烦事”终将化作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