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七)

作者:梁刚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8日 09:59:11

在品读《弥勒州志》时,孙髯被一个叫杨绳武的人吸引住了,他竟是一个被写进《二十四史》的弥勒人。

“杨绳武者,云南弥勒人也。由庶吉士改授御史。(崇祯)十一年冬,用杨嗣昌荐召见,吐言如流,画地成图,帝伟之,遂超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洪畴困松山,遂擢杨绳武总督,寻以志完代之,而令绳武总督辽东宁远诸军,出关救松、锦,加衔督师。明年正月,绳武卒官,赠兵部尚书,荫锦衣,世袭百户。”

此前孙髯也曾零星听过这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云南人,想不到他竟然是从自己寄身的弥勒走出去的。从志书中他得知,杨绳武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是随沐英征讨云南入滇后驻守昆明的武官,到了祖父杨祯时,于嘉靖年间来到弥勒任学正,从此举家落籍弥勒。杨绳武父亲杨三阳中举后,任职贵州监察御史。杨绳武自幼好读书,善诗文。为了让他专心致志而不受任何干扰,杨三阳在城郊禹门河瀑布边的悬崖峭壁上凿了一个石洞,叫儿子绳武静心攻书,面壁深造,接受山水教育。

孙髯坐不住了。这日,他让伟仪约请李尧畴,一起去朝拜禹门寺。禹门河自东北依山顺势向西南流经上东乡河谷地带,到小寨村时地形突然下降,河水自两山谷口从数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上奔腾飞流而下,一幅禹门瀑布飞泉流霞跃入眼帘。“禹门寺常住碑”记载,禹门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为一名法名真空的行僧所建。瀑布的巨响盖过了寺里的暮鼓晨钟和僧语呢喃,敬香拜佛的人热闹非凡。

李尧畴如数家珍:明万历四十年(1613)前后,在父亲杨三阳着人打造的石洞里,杨绳武胸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舍我其谁”的凌云壮志,像志书上说的:“在林泉砥砺德行。”僧空是位曾走遍天南海北、博学多才的高僧。攀谈中,少年杨绳武曾对他表达了凌志:“仁人当以天下事为己任,如范文公者,真丈夫也。”僧空深为感动,结为忘年交,一起或吟风弄月,或激扬文字。僧空倾尽自己所学相授。本就天资聪颖的杨绳武文韬武略精进神速。

映入眼帘的是茂林修竹、清流急湍,风物闲美。孙髯感觉心境随之澄明。他们一行顺峭壁拾级而上,杨公当年居住的石洞经历四百多年的风雨后仍保存古人犹在的风貌,只是岁月的尘埃一层又一层,叠加出时光的质感。

走进建在山腰上的“杨公祠”,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提着水烟筒忙不迭地迎了上来,自我介绍他是杨家后人,和老伴在看守祠堂。老人手指着一株株长得异常繁茂的茶花树说,他不识字,但知道老祖公喜欢茶花,曾写过《山茶和韵》,就种了这么多茶花。他为他们遗憾:“要是你们过大年来就好了,茶花开得那样好。”

先生与老人在茶花树前攀谈甚欢,伟仪到屋檐下抽水烟。李尧畴忽然想起一事:前几天省府有一位姓王的官人来弥,知州杨元曦和学正赵学忠召集地方文人墨客去献艺,李尧畴与那位官人有过来往,接到邀请只好去了。一起喝茶时,那位官人听师爷说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定居弥勒,就在离县城几里外的一个小村教书,一脸惊讶,立即命杨、赵两位地方官员亲自去把他请到县府,但直到聚会结束,他也没有见到先生的影子。他走上前,问伟仪先生那天怎么不去。伟仪微微一笑:“您又不是不知道先生的脾性。那天县官急匆匆赶来,一说明来意,就被先生一口回绝了,说他为人师表,眼下正在授课,就是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光阴。”伟仪问起那天的情况,李尧畴一脸苦笑:“在任上我跟那王姓官人有点交情,人家下来,作为半个东道主,不得不去应酬一下。如你所知,我们弥乡书家画家大多心性忠厚,不善逢迎,虽都应邀去了,但书家写的大多是“耕读传家”“厚德载物”“源远流长”之类的条幅应景,画家笔下也是弥勒八景:峨岭横云、绿岩烟柳、锦屏泻玉、咸和秋月……不像我以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那样,献艺简直就是一出闹剧。那些骚人墨客受宠若惊,各显身手,大书特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花好月圆’之类的俗词谀句。王姓官人见我不动笔,走上前来要我也露一手。很快有人在我面前布好宣纸,递上笔。在那么多的人面前,我不能让姓王的下不了台,就写了先生的长联。”

“结果怎样?”伟仪急切地问。“地方官面面相觑,都紧张得额头上冒汗了。但人家王官人到底见过世面,轻轻拊掌,说了声‘一笔好字’,地方官人也跟着拊掌叫好:‘一笔好字’。让我欣慰的是家乡书家画家不看他们的脸色,拊掌连呼:‘好联好字’。”伟仪愣怔了一下,才回过味来,愤愤地说:“姓王的也太圆滑世故了。”李尧畴重重点头:“正是。我佩服先生有先见之明,洁身自好,不去沾染那个大粪坑。”

回到家,孙髯又拿出《弥勒州志》,翻到“人物、乡贤篇”重读。让他动容的是,杨绳武的才干和气节赢得了推翻明朝的敌人——清王朝的尊敬。清朝雍正初年,内阁大学士张廷玉奉旨编修《明史》,在第二百五十九卷之列传一百四十七《赵光传》中,为其附传,述其事略。绳武事功,史昭天下。自己也才得以读到那字字千金的“附传”。

杨绳武端的是文武全才,诗著有《鹧鸪集》《淮游草集》,尤以《山茶和韵》流传颇广。字数不到七万字的《弥勒州志》共收录杨绳武七言律诗四首、七言绝句一首、五言律诗三首,孙髯不断重读这些诗词,从中强烈地感受到那种以《周易》为源头的哲思,与《诗经》为起点的文采,为之陶醉不已。

用了两个晚上,他把二百行一千余字的《山茶和韵》一字一句抄写在宣纸上,贴在墙壁上,一有空就诵读起来。他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据诗前小引:《山茶和韵》是杨绳武应当时侍御邓虚舟所求,为其《山茶百韵》求和时所作。应和后,杨仅费时一日,即泼墨而成,共二百句一百韵,堪与李“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相媲美,也由此可见杨绳武之文学功底非同凡响。全诗体大思精,用语清丽,音韵协和,潇洒率意,许多典故似是信手拈来,写出了山茶花的自然野趣,山茶花的高洁与家常。静水深流般的文字里,有不时跃动的幽默和平实可感的人生智慧。让他感到和看到一个有体温、有表情的杨绳武。

让李尧畴想不到的是,后来,孙髯不辞劳顿,把禹门寺当成励志教育的场所,天气晴好,老人家就率一众学子从新瓦房村出发,徒步十里路到这儿朝拜:“异种畸天末,春衙耻署名。夺将山品重,分得茗香轻。侣桂含金粟,侪松吐珀精。水嬉端日午,灯闹上元正……”学子们高声吟诵杨公的《山茶和韵》,少年们正在变声期的嗓音与飞瀑声交响,禹门寺上下小寨村和石岩脚村正在田地里干活的人,会放下手中的农具或喝住正在耕犁的牯牛,侧耳聆听。

伟仪却一点也不意外,他跟李尧畴说起先生把孩子们带到晃桥河边讲解杜甫的《绝句》的事,又说先生还曾将他小孙子瑞祥等几个刚入学的孩童带到河谷,手指天上的雁阵教他们认“一”字“人”字,在几个孩子当中,瑞祥不算聪明,但当天晚上就会读会写这两个字了,另外的孩子就不必说了。李尧畴听了,称赞:“让学子走出学堂,融入自然,用活教材,先生真高妙也。事实上,明眼人都能看出,先生到了弥勒,致力开启民智,教化日兴,吾乡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说句不当的话,先生个人的厄运,却成就了弥勒人的幸运。”他转了话头:“对了,刚才你提到瑞祥,小娃娃学习用功吗?”伟仪一笑:“有老先生,他敢不用功。小家伙可想您了,张口闭口都是李公公。你有时间还是要来看看他。”

李尧畴点点头,又对伟仪说:“我私下曾与先生谈过他到弥勒的事,先生说,真正让他铁了心拖着老朽之身一路南下三四百里落脚弥勒的,是令尊的几句话打动了他。令尊说,目前国家尤其是广大的乡村,迫切需要有良知的读书人站出来做事,而非做山林高士。本来我告老还乡后,想开办私塾,困难重重,都想放弃了,整天俢篱除草,莳花种蔬,含饴弄孙,做个闲适散淡的人。听了先生的话,感到羞惭,坚定了在村里办私塾的念头。石屏县一周姓秀才,已经答应过了春节就来应聘,帮我一起授课。”

伟仪心想:先生要是早来村里几年就好了。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