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任何地方的自然都用同一种声音向人类诉说,我的灵魂对此并不陌生。”德国科学家洪堡在南美作地理探寻时如是说。几十年来,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甚至一天中不同的时段,作者梁刚曾在哀牢山南部那广袤的哈尼梯田之上行走和栖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向世人诉说梯田的发展故事、发掘哈尼同胞的农耕文化内涵。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畅游梯田,静静体悟这份独特而厚重的哈尼文化。
绿春县哈尼族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哈尼族博物馆。馆内设有总馆、迁徙馆、宗教馆、习俗馆、农耕馆、服饰馆、女神馆、艺术文化馆、图书资料馆、茶文化馆、多媒体馆、艺术作品展览馆十二个展馆,收藏了世界哈尼族的生产、生活、宗教、纺织、服饰等近三千件(套)珍贵物质遗产。铜锈、祥云、木与石、水与土、日月星辰……传神地展示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和文化艺术、山川自然的缩微景观,从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件展品既有对生命血缘命运走向的无穷探究,也有对生命成长、人性铸造的深刻领悟。
再狂躁的人走进这样的地方,也会把脚步放轻。
“就在粮食的近旁产生了诗。”(普里什文语)。资料显示,《哈尼阿培聪坡坡》,是一部流传在红河流域哈尼族地区的迁徙史诗,全诗五千五百行,系统完整地记叙了哈尼族从诞生、发展到迁徙各地,直至今日所居之地的路线、历程、各迁居地的生产、生活、社会状况,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诗,是哈尼民族用血与泪书写的诗行。现在人们读到的《聪坡坡》是根据哈尼族大摩匹朱小禾演唱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全诗共分七章:1.《远古的虎尼虎那高山》;2.《从什虽湖到嘎鲁嘎则》;3.惹罗普楚>;4.《好地诺玛阿美》;5.《色厄作娘》;6.《谷哈密查》;7.《森林密密的红河两岸》。它广泛流传于红河两岸,它以哈尼族酒歌“哈八惹”的形式,理清了历史、传说和族群三重时间的关系,对后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志!
后来,我请绿春县文联主席陆建辉先生给我传来这部诗完整的电子影印版。原来书名叫《哈尼阿培聪坡坡》,是哈尼族迁徙史诗之一。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一些剪影似的哈尼男女,驾驭着一叶月牙似的小舟,以梯田为背景,劈波斩浪向红河上游驶去,人人生龙活虎,神采飞扬,似能听到他们劳动的喘息和浩荡的水声。
读着那一行行直白如话、芬芳干净的史诗,我似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发出的那种清音。我想,生活在那一方山水上、离我们既近又远的人,是真正有根的人。吟诵着这样的史诗,寻找生命的支点,建造心灵的方舟,探讨形而上的灵魂问题,再艰难的人生,也会过得有滋有味,再平凡的日子,也会闪烁光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史诗,以文本穿梭于历史、现场和未来。我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来精读这五千五百行活色生香、字字珠玑,一部有着宏大精神体量的作品。
T·S·艾略特曾说,我们探寻的终结,将是来到我们的出发之地。而卡彭铁尔在临终前亦曾留下“回到种子”的神秘寓言。民族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
哈尼族、彝族是红河州的两个主体民族。读着哈尼史诗,我不禁想起同样也隶属于红河州的弥勒市彝族阿细人的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它是彝族4部创世史诗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荷马史诗”,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彝山先民发自群山深处的长长的咏叹,每一个字都是无价之宝,表达共同情感、承载集体记忆。诗里许多热气腾腾、生气扑面的故事,讲述着族人的基因密码,被一代代人相传下来。
彝族阿细人爱唱“先基”,爱听“先基”,将“先基”亲切地称作“祖先的歌”。人们从中能够清晰地体认到一个族群对生命血缘、命运走向的无穷探究,也有对生命成长、人性铸造的深刻领悟。我生在弥勒长在弥勒。多年来,曾向吟诵他们的歌者讲述过我对它的诸多理解。我甚至觉得,从这样的史诗中,彝山的故土风物、村庄往事、个人心路和历史风貌历历在目,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悲欢离合,从文化史的深处,勾连起了我们当下的生存,进而建立起山上与山下、村庄与世界、当下与历史的情感联结。
有资料显示:《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先生(张光年)曾在1943-1944年间深入弥勒西山搜集整理,第一个用文字整理记录了《阿细先基》,并著书出版。该书采用当地习惯写法,名为《阿细的先鸡》。全诗二千行左右,由《引子》《最古的时候》《男女说合成一家》《尾声》四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分为若干个章节,整个内容是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强大的浪涌中,一道浪总是连着下一道浪。1958年9月,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和昆明师范学校成立云南省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先后到了磨香井、烂泥箐、阿雨龙、阿基邑等十几个村寨,采访了潘正兴、潘自力、童正元、陈玉方、段荣福等二十几位歌手,广泛调查收集整理,1959年出版新版的《阿细的先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世界。1995年起,弥勒阿细人石连顺先生历时六载,采用国际音标、汉语直译、汉语意译的方式,对弥勒西一镇中和铺村的武兴明、卢惠香两位老人所唱的先基进行记录、翻译和整理,并于2003年10月在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阿细颇先基》。这是行走在山河大地的史诗,歌手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重塑精神与现实的桥梁,并渐渐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叙述方式:以自然诗化人生,以人生诗化自己。这几本书的出版,展现了浓浓的绵绵不绝的乡愁,和一代代守望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追求。
2020年,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路芳、新像(北京)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导演高龙江等深入大山深处传唱阿细先基的核心区龙多村寻访民歌大师、毕摩高手潘齐仁老人和他的爱徒歌手何玉芬演述“阿细先基”。此部《阿细先基》按照“此时、此地、此人、此版本”的要求,采撷歌手潘齐仁、何玉芬智慧与心力之作,翻译整理的文本《阿细先基》及拍摄整理录制相应的声像视频影像资料,于2021年7月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业内专家评审,鉴定为优秀项目。优质的影像艺术,必将使传统文化传递更长久,影响更深远、效果更明显。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节:“开天地 造人类”:
就像老人说 蕨苗齐出土
不是天上人 住在天底下
要讲天上事 不说天上事
不讲天上事 羞于住天下
就是这个样 埂上长桑树
沧桑那年代 远古那时候
天上金龙神 金龙男女神
他们怎么说 造天神治山
治山来造天 云彩有两层
云彩有两片 云彩有热气
热气轻飘飘 它往上面升……
还是让我们回来诵读《哈尼阿培聪坡坡》这部伟大的史诗,从“歌头”开始:
讲了,亲亲的兄弟姐妹们!
唱了,围坐在火塘边的哈尼人!
让我饮一口辣酒润润嗓门,
来把先祖的古今唱给你们!
先祖的古今啊,
比艾乐坡独根的药还好,
先祖的古今啊,
像哀牢山的竹子有节有根……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