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读书时代

作者:冷  莎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3日 11:29:30

歌声铭刻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而书籍所承载的知识却穿越时空,跟随历史前进的脚步无限传播。四书、五经等先秦哲学、文学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到我们这个时代,跨越数千年仍历久弥新,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些读书人,一代影响一代,薪火相传,才使这个文明的国度魅力无穷,处处飘逸着古老的东方神韵。

我生长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山旮旯里,十二岁才到过县城,了解外面的世界全靠书本,那时真可谓嗜书如命,与书本相伴,以读书为乐,不论是已成了故事的新闻还是过期的杂志、文学作品还是政论文章、时尚的文化快餐还是百读不厌的经典著作,不论是读得懂的还是一知半解的,只要碰见有文字的纸张,拾起来先睹为快,是书本牵引我走到今天,由读书人成长为名不见经传的写书人。

 


真正的阅读是中学时代开始的。诸如《中学生作文选》此类书籍,或许在很多同学眼里不过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我却把它当作精神食粮,羡慕作者得心应手的遣词造句,为大城市的同龄人广于自己数十倍的知识面而惊叹,每读完一篇作文,不禁与作者产生共鸣。那时,看小说、期刊杂志是课余时间和假期最常见的消遣娱乐方式,一放学,学校图书室借书窗口排成长龙,有些小说流通率高得惊人,封面被翻烂了又补,补好了又被翻烂,糊成了千层鞋垫。有的书才还进来立马又借出去,如果运气不好,几乎借不到四大古典名著,自己掏钱去书店买又买不起。多少同学沉迷于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课余时间看不过瘾,带到课堂上偷偷地看,被老师没收了几次,又千方百计找回来看,一目十行,故事情节才展开就急于知道结局。其实,在中学课文里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外文学名篇,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祝福》、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春》,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尔基的散文《海燕》,莫白桑的小说《项链》等课文,至今记忆犹新,这些文学巨匠的思想光辉曾经照耀我们金色的读书时代,激励我们怀着欣赏的冲动去阅读,在阅读中享受作品的美感,赏析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及作者刻画的人物关系个性特征等等,既完成了功课,又欣赏到了美文,何乐而不为?在我的中学时代,记不清看过多少长篇小说,但有两部小说因其主人公与当时我的身份相似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部是王蒙的《青春万岁》,一部是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后来拍成电影《红衣少女》),拿到了就爱不释手,自觉或不自觉地比较两代中学生不同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与自己相对照,从而启迪人生,荡涤灵魂。

如果中学时代是在完成功课的前提下才能读课外书,那么,大学时代的阅读真成了一项难以脱逃的作业,毛选、马恩选集、中外文学名著全是《哲学》、《文学名著赏析》课的必读书目,因为看的人多,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一时借不到就去书店买,嫌书店里的图书价钱昂贵,就到旧书摊上捡便宜,在旧书摊上,出五块钱就搞定一套毛选或马恩选集,没有漏错字,出版质量好,既经济又实惠。有些梦寐以求的书籍,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在旧书摊上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旧书摊成了我常常光顾的地方,今天买一本,明天捡一套,书架是这样堆满的。读马恩选集,《共产党宣言》是首选,也是学校统一布置并且印成单行本人手一册的必读书目,不读不知道,一读才发现这些科学共产主义论著的文笔不亚于文学名著,“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那简直是散文的笔调,字字珠玑,句句闪着智慧的光芒,不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事业的不朽典籍。

难忘金色的读书时代,时至今日,仍保持着每天睡前看一篇短文的习惯。畅游书海,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用重复中外名家关于读书的格言,让我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一句朴素的真理:多读书,读好书,知识改变命运,成就未来,终身受用。

责任编辑:段灿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