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婚书结良缘,同心永爱共白头。在微信朋友圈,我看到熊有瑾女士转发的一张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仔细拜读婚书上的内容,被主角及其中的文字和人物惊艳到了——
熊秉信,年二十七岁,云南省弥勒县人,民国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午时生。
袁孟仁,年二十四岁,云南省石屏县人,民国六年九月十五日子时生。
令由徐嘉瑞、张森先生介绍,谨詹于中华民国三十年十月二十二日下午五时在昆明市太平洋餐厅结婚,恭请梅贻琦先生证婚。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入鸳谱。此证!
结婚人:熊秉信袁孟仁
证婚人:梅贻琦
介绍人:徐嘉瑞张森
主婚人:熊庆来袁丕元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月二十二日订
熊秉信、袁孟仁结婚证书。
这是一张熊秉信与袁孟仁结婚的证书。时间是1941年10月22日。
熊秉信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开山鼻祖,著名教育家、数学家熊庆来的长子。
袁孟仁是清末“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长子袁丕元的长女。
熊秉信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袁孟仁1941年毕业于国立云南大学化学系。熊家系南滇福地弥勒名门望族,袁家为文献名邦石屏耕读世家,熊袁“两姓联姻,匹配同称。”在当时可谓男才女貌,门当户对。由此我想到在弥勒市五山乡烟子寨村旁的“乐善好施”石牌坊上,镌刻着一副署名“姻侄袁嘉谷拜撰”的对联,并以何为“姻侄”探究了一番。原来,早在袁孟仁之前,她的父亲袁丕元,便与弥勒虹溪王氏开亲,袁丕元的妻子、袁孟仁的母亲是被清廷御赐“三代一品封典”的滇中名商“钱王”王炽的长孙女王如璋(玉汝)。王、熊、袁三大望族相互缔结良缘,开创了弥勒、石屏两地的姻亲文化渊源。
证婚人梅贻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梅贻琦证婚,蓬壁生辉,非同凡响。
介绍人亦颇有名望。徐嘉瑞(1895-1977),大理邓川人,时任中华全国抗战协会云南分会主席、云南大学教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史学家、诗人、民间文艺家。张森即张邦翰(1885-1958),昭通镇雄人,曾留学法国,云南大学会泽院设计者,历任民国云南省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南京立法院委员等职。
熊秉信早在1940年4月就满怀“实业报国”之志投身个旧的锡矿开发事业,成为享誉业界的“地矿元勋”。袁孟仁结婚前曾在昆华女中任教,受祖父袁嘉谷的薰陶,聪颖贤惠,饱读诗书,知书达礼,婚后毅然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义无反顾随熊秉信到个旧锡业公司化验室工作,后又随熊秉信到马拉格锡矿,夫妻两风风雨雨始终在环境艰苦的矿山工作、生活。
1947年,熊秉信与妻子袁孟仁和大女儿熊有曾、二女儿熊有德在个旧马拉格锡矿管理处大殿上合影。
婚书不仅是婚姻成立的法律凭证,还承载着家族和社会的认可,具有很高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一纸婚书上的诗句和祝福语,如“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不仅表达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和诗意。结婚证书的设计非常有意义,如树枝上的鸟儿和水中的鸳鸯代表爱情和忠贞,莲花和玫瑰象征同心永爱、多子多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婚书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纸婚书一世情,时序更替逾八秩。婚书已暮,华章日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太平洋餐厅的这一张结婚证书,汇聚了众多辉耀古今的文化名流,承载着时过境迁但令人难以忘怀的姻缘往事。
作者简介:
黄光平,笔名:风影、黄瓜皮、阿诗·依乌阿尔。出生在红河州弥勒市西二镇鱼他得村,因战致残荣誉军人。历经文书兼军械员、干部股股长、局长助理、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弥勒报》总编,文联主席兼《弥勒文化》主编、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等岗位锤炼。系云南省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红河州政协特骋文史专家及书画院特聘艺术家。现兼任弥勒市政协特聘艺术家委员会主任、弥勒市弥勒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