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花园幸福城的文化“乐”旅

——弥勒市县域文化基因的孕育与发展探析

作者:赵平智 徐永倞 苏彦锡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0日 10:57:06 来源:中共红河州委政策研究室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这一研究课题,指明了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必要性,也是以文化为重要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总结。

推进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新时代、迎接新任务、接受新挑战,深化对地域文化内涵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别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如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如何在云南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中,抢占一席之地,正是各县市所关切的。真正认清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盘清文化资源家底“有什么”,弄清楚“怎么看、怎么干”,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新思想、新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弥勒市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长期跻身全省前十、旅游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城市,值得从解码城市文化基因、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维度入手,探析涵养人文精神、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何以自信,弥勒县域文化的特色与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30年前,在全州文化旅游的版图中并不突出弥勒,经过不断塑造,旅游文化发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展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质。

(一)宜居宜业的生态文化。峨山甸水间的弥勒,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生态治理,做活水文章,33.4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里,就有8个主题公园,街头巷尾建有大小兼宜的城市绿地和“口袋”公园,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达8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被誉为昆明“后花园”。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成为弥勒市民的日常生活写照,慕名而来长期旅居的省外游客达5.4万(全市常驻人口为55万),自带流量、自带光芒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起步早、走在前,涵养了自上而下、普遍遵循的生态价值观。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让旅游业异军突起、领跑全州,全市旅游业收入从2002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7.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从1.7%上升到24.3%。

(二)守正创新的城市运营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建设新城区起,就下足“绣花”功夫,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率先探索实施“拆围透绿”、社会参与城市绿地“认建认养”模式、智慧城市试点等改革,累计实施20个片区城镇棚户区、70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公园书吧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建设围绕党委政府的发展宏图、市民的生活向往、游客的挑剔眼光,以工匠精神追寻城市美好愿景,梳理望山见水的城市肌理,以及触手可及的城市公共服务,打造宜居宜业的旅游康养福地,让游客感受这是“城市”而不仅仅是“县城”。

(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作为曾经的民族自治县,汉族、彝族、苗族、回族等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美美与共,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祭火、祭龙、制糖等传统习俗和民间技艺,蕴涵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出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曾被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十大乐曲之一《阿细跳月》、民族民间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邑小镇、月亮小镇、钱王街等传统村落、特色街区让人赏心悦目,“一担清水定终身、一背柴禾认公婆”等古老风情别具一格,摔跤、“村晚”、“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弥勒籍摔跤运动员一直活跃在省内外赛场上。著名作家杨杨说,“在弥勒,阿细人的民族文化已深深沉淀在各民族人民的生命历程中,成为弥勒人最鲜明文化象征和文化基因。”

(四)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文化对经济的依赖作用不容忽视,经济发展也促进文化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促进文化流动的最大动力。文化旅游深入发展,也滋养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社会风尚。“一方水土润一方风物”,弥勒物产丰饶,中原文化、边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交融,融汇在艺术、食宿、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弥勒卤鸡、羊汤锅、彝家杀猪菜等美食呈现温润质朴、老少兼宜的饮食特点;徜徉山水园林城市,品鉴红酒、红糖、红果、红菜的磬香甜润,畅享“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的浸润,体验山水田园诗意,“最云南”的生活方式吸引八方来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弥勒钟灵毓秀、英才荟萃,孕育了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清末巨商王炽等一批名人巨匠。民间广为流传的“影响弥勒九大人物”中,既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明末“铁面真御史”杨绳武、造福一方的清官苗漪,也有晚年移居并长眠于此的“联圣”孙髯翁、让阿细跳月走上世界舞台的艺术家梁伦、生态城市建设推动者邱建康,当地群众对美好家园建设的贡献者们寄予“英雄不问出处”的感念。

(五)深沉厚重的红色文化。弥勒是全省59个、全州2个革命老区县(市)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在弥勒西山组建了“一支人民的军队”,打响了“云南武装反蒋第一枪”,先后有243名烈士为建立新中国献出宝贵生命,在全省革命斗争中树立起历史丰碑。原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朱家璧将军始终惦念弥勒革命老区,逝世后骨灰归葬西山。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至今流传着张冲奔赴延安、杨治廷英勇就义等革命故事,走出了姜梅龄、熊氏家族等爱国爱家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边纵”遗址、治廷街、士金街等革命印记,感召着弥勒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何以自觉,弥勒城市文化基因的孕育与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更是对文化创造与开拓的具体行动。一座城市吸引人的,短期而言是旖旎风光,长久而言则是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弥勒的文化精神既植根历史,也寓于现实。

(一)从唐宋元时期“木勒”到“弥勒”的城市名演变,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唐宋时期,弥勒部落开启开始封建领主制时代,其首领“木勒”成为“弥勒”地域名的来源。后元朝在此设立弥勒州,开辟了上连滇池地区、下通交趾(越南)的“古道”,创造了农耕文明,留下金子洞坡崖画、下高甸狮子山崖画、彝文阿哲《毕摩经书》等珍贵历史遗存。各族人民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形成了汉、回、傣等民族聚居坝区,彝、苗等民族聚居山区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民族团结之花深深扎根,2021年弥勒市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弥勒曾经假以“佛城”招引游客,后自我革新将其纠正,彰显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的文化自觉。

(二)从明清时代“卫所军屯”到大兴文教,看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明代实行军屯、民屯,汉族人口大量迁入,采矿和冶炼兴起,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清代以后,随着竹园制糖业兴起,商贾云集,“马帮多达千匹”,以虹溪走马帮为基点发家致富的商人王炽成为当时“全球排名第四”的富豪。明清两代文教兴盛,共考中文武进士8人、举人155人。至今仍有不少当地人自称祖籍在南京,许多弥勒方言与江苏地方方言相近。风格迥异的虹溪、竹园、麟马3座文笔塔和6座文昌宫(文庙),虹溪“三代一品”牌坊,以及竹园老街仅存的“广东会馆”,印刻着曾经的文教兴盛和商贸繁华,积淀出诚信务实、勤奋开拓的商业文化。在禹门寺旁的“杨庄介公读书处”山洞,镌刻着“但将山水堪携去,方是胡生出谷时”的少年杨绳武发奋苦读的印记,传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

(三)从近现代“劳动节拍”到“阿细跳月”,看弥勒特色文化的世界表达。在近现代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中,特别西南联大研学活动深入社会基层,本土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焕发生机与活力。1946年著名舞蹈家、音乐家梁伦等西南联大师生到弥勒西山采风发现阿细民间歌舞“跳乐”,进行再创作改编,定名“阿细跳月”,走出大山,后又跳进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参加波兰华沙世界青年联欢节,跳出全国、走向世界。一直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创世史诗“阿细先基”,也在同一时期被《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深入发掘、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如今,弥勒的大小公园、广场上,随着《阿细跳月》优美节拍,市民游客、男女老幼、各族同胞欢聚在一起,共同跳起世界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圆舞曲”。

(四)从当代“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当地彝族群众传承着“保护水源林地”“春夏不伐树”等传统习俗。弥勒属典型石漠化地区,历史上水涝旱灾不断,早在上世纪40年代,被民间誉为“水神”的张冲将军就规划兴办弥勒水利蓄灌工程和竹园甸惠渠引灌工程。从50年代起,弥勒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推进太平、雨补、洗洒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如今,良好的水网从北部地区水源经60多公里干渠输送到最南端的朋普镇农田,让坝区成为滇南“鱼米之乡”。本世纪初,弥勒引水润城,打造“一个公园半座城”的湖泉生态园,奠定了园林城市建设的基调,山环水抱的旅游城市新形象越扮越“靓”,荣获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域旅游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殊荣,12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一部弥勒跨越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兴水的历史,滋育了绿色发展、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农业大县的基础;引进红河卷烟厂及其上下游产业,经济总量连续25年位居全州第一;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等项目打造,突破了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原本缺乏旅游资源的小县城,转型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休闲城市,“无中生有”一度成为弥勒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缩影。

(五)从新时代“以人为本”文化惠民和“内外兼修”提质扩面,看弥勒县域文化塑造的自信自觉。进入新时代,弥勒规划打造“健康旅游目的地”,针对游客有流量、无回头率、缺消费额的窘境,更加注重“内外兼修”,打造诸多文化IP,整理出版了弥勒文史资料、弥勒文化丛书等一系列书籍,拿出工匠精神,挖掘文化内涵。协同推进文明城、健康城、绿美城、智慧城、幸福城、体育城、儿童友好城“七城同创”,举办多种商务会展、文化休闲活动,建设众多公园、景区书吧,举办“市民读书会”,丰富文化业态。在红河水乡,打造九龙源、水舞秀、钱王阁等场景,汇聚中国古建筑六大派系风格;在东风韵小镇,农垦文化、红酒文化、建筑文化、演艺会展等多种元素交融其中,成为网红打卡地;在太平湖森林小镇,山地石漠化公园崭新亮相,打造寓学于乐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在西一镇,群众自发修建16烈士纪念林,弘扬红色文化。城市、乡村竞相举办多彩文体活动,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秋雨书院的落成,让浓郁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标志着弥勒文化建设的里程碑和文化自觉的新起点,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三、何以自强,弥勒城市文化的繁荣与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而城市间的竞争通常历经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三个阶段,文化是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弥勒在文化传统渊源、文化基因孕育与传承创新、城市文化塑造等方面在全州具有典型代表性,具备下好文旅融合发展先手棋的先决条件和厚实基础,但要打开文化与经济交融互促、联动发展的大门,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攻克的短板弱项:一是地域文化辐射力未“出圈”。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标识被抢注,存在天下游客只知大理、丽江而不知红河,提到阿细跳月只联想起石林而不知发源地为弥勒的窘境。二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充分。文化资源挖掘、内涵阐释欠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不足,游客沉浸式体验元素不够丰富,距离“打造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够。对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发掘不足,古镇、传统村落和文物遗存活化保护利用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略显乏力。四是社会和民间力量调动不足。吸纳社会资源对文化建设运营的投入、引导社会民间组织对文化事业的参与不够,旅游文化人才紧缺,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还有差距,激发各族群众合力共建的主动性不足。针对存在问题,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文化资源禀赋挖掘、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价值转化、文化影响辐射、文化发展引领等方面下足功夫,增强县域文化竞争力,以人文经济创新实践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在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上再突破。围绕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加强文化品牌创新,增强影响力、辐射力。一是“推陈出新”创造品牌。培育创新型文化,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的理念,学习上海、深圳等地在“文化沙漠”上种出“文化大树”的经验做法,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用敢闯敢试、求真务实的精神浸润文化品牌,以文成风化俗,激发无限动力。二是“兼收并蓄”擦亮品牌。发挥康养休闲、会议会展等资源优势,加强文旅节庆活动策划,扩展壮大诸如“阿细跳月节”等交流平台,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摒弃傲慢和偏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是“内外联动”宣介品牌。讲好弥勒故事,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以文化“软实力”为营商环境“赋能加码”。放眼全国提升弥勒旅游显示度、辨识度、美誉度,加大旅游精准营销力度,扩大客源“圈子”,比如,用好南盘江与珠江这条纽带,增强珠三角地区游客的关联感,打好与上海、江苏地区历史溯源的“感情牌”,推动文化旅游“走出去”。

(二)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再突破。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文化价值转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旅游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培育“文旅+”。丰富“吃住行游购娱”体验元素,汇聚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旅游经济从“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加速转型。深度打造康养休闲、商务会展等旅游精品,激发城市夜间经济等高消费模式,拓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大众消费场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发展康养、体育、会展、研学等业态经济。二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抓紧推进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升级打造一批新业态地标,推动西三镇、东风农场等一批乡村旅游,推出更多特色产品,加强旅游运营管理,维护旅游城市良好形象。三是夯实文化繁荣发展基础。深度解析“边纵”革命遗迹、庆来故居、虹溪石牌坊等文物的内涵及外延,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多地域特色元素的文艺精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再突破。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创新创造发展,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禀赋,让文物和非遗活起来、热起来。探索多种形式的文物“活化”利用模式,做好虹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西山文化馆等文物保护利用。注重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相得益彰,加快推进弥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建设,推动非遗项目扎好根、走出去。加强城市、村庄总体规划管控,打造望山见水的生产生活空间,推动城乡联动、山坝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在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上再突破。共建共享是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坚实根基。一方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文旅资源挖掘,引进国内外精特优新企业开发文旅项目,鼓励本土旅游企业提质增效。用好乡贤能人、“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和文艺团体,提升认同感和参与度,扭转本土文化建设主体空心化局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群众对日常文体活动、民族文化展示的需求与旅游文化发展相结合,彰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蝶变历程,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另一方面,要激发“地气升腾”的能量。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场所中加强吸纳专业性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和文艺作品,不断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综合效益。办好“文化进乡村”、“村晚”、“村BA”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传承。深入发掘本地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为居民提供更多可闻可见、可说可用、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传播面,增加文化供给,全面丰富生活情趣,引导积极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力量和基层支撑。在上下合力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耕文化沃土,推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调研组成员:赵平智、徐永倞、苏彦锡;执笔:徐永倞)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