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之上:马背驮来的边城

作者:梁刚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6日 10:44:02


当我有一天走进红河县的迤萨古镇,才发现,事实上,哈尼人背井离乡走出山外“讨生活”,远非自当今起始,且不止如此,哈尼人的祖先走得更远。

傍晚,从梯田一路而上来到红河县城,在迤萨古镇喝了满肚子的“哈尼焖锅酒”,更觉红河谷的闷热。这时,我的哈尼族文友小李忽然打开手机,放了一首歌:“赶马哥哎赶马哥,赶马哥哥苦难多;吃的野菜锣锅饭,睡的荒山草皮坡;衣裳穿成莲花片,裤子穿成柳条线;豺狼虎豹无所惧,染上瘴疾把命夺;风吹雨淋日头晒,铤而走险命换钱。”小李告诉我,迤萨是一座马背驮出的边城,这首歌的名字叫《迤萨赶马哥》。我顿觉身心一凛,这时才听到梯田下红河的水声,湍急、狂野。

星光灿烂,万家灯火,夜色温柔。久居于平面化、单一化、格式化、粗鄙化的城市,漫步于这座古镇,犹如走进时空深处另一个谜样的世界。那些满街的保存完好的老建筑,老房子,鳞次栉比,森严壁垒,仿佛山城长了一层厚厚的甲壳。从中恍惚看到,那些早已逝去的先民,好比传统戏曲里的串场人,自由地在情节中跳进跳出,可以不受时空约束,在这些古旧的屋舍里穿梭往来,并与来访者作无间的对话。

群山深处、红河岸边的迤萨自成一个单元,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在地理和心理上都很容易自我封闭。但迤萨人尤其是男人,一生别无选择,只能离开重重大山和浩荡江河挤压的天地,一直“在路上”讨生活。

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部分商人和失业矿工迫于生计,互约合股赶着过去驮矿的骡马到勐野井(今普洱地区江城一带,与越南、老挝接壤)开采盐矿,将土制食盐用马帮运到中(国)越(南)、中(国)老(挝)等邻国边境以物易物,换回当地土特产到石屏、建水、蒙自一带销售。从此,大山阔水中有了人马驿道。 

贺平昌  摄

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随着国外商路的不断开通,迤萨人在国外旅居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驿路贯穿边地文化的地缘。行迹连结不同族群的血缘。在赶马人最隐秘的内心深处,他们并不关心政治,暗黑冷酷的丛林法则和天无绝人之路的逻辑,使他们最注重的还是最日常的生存、死亡、欲望。路上,有浓稠细密的人情义理,也有毫不遮掩的贪念与信守。到民国初期,迤萨人在国外定居经商的主要国家有:老挝的琅勃拉邦;越南的莱州、河内;缅甸的马坑山、景栋、仰光;泰国的曼谷、清迈等,生意最旺时,有上千匹驮马的队伍,踢踢哒哒,浩浩荡荡一路往西,首尾绵延十数里。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而在穷山恶水的猛烈挟持下,弱小如蚁的人,一生奔波劳碌,一生逃离或回归,心没有变硬。让人称道的是,迤萨人将马匹视作家庭成员,没有人忍心把马杀了吃肉。若有马匹不幸病故或不小心失足掉下深崖摔死,都是好生掩埋。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侨居老挝桑怒的迤萨人有百余户,开店、摆摊者甚多,形成一条迤萨街,生意兴隆。就这样,在天光云影同样也密布风险的驿路和家园,刻录着快乐的和辛酸的密码。

大山无量,生命有根。迤萨马帮发财致富后,纷纷回乡大兴土木。他们用坚固的物质,在梯田重重的大山,为自己构建一个既实用又有着趣味的、审美的、意义的世界。多年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开阔了赶马人的视野、胸襟,所建宅第也就鹤立鸡群于当地的民居,给闭塞的河谷呈现另一种生活场景。

透过边城隐秘的一砖一石,能让人窥见时间深处一张张陌生而又熟稔的脸。

贺平昌  摄

迤萨商人富庶名声在外,不得不防范心怀不轨的土匪和虎视眈眈兵痞。大约1925年春,山业租村匪首孔开甲趁迤萨商队出国经商空隙,率领几百匪兵明火执仗攻入迤萨,打家劫舍。亡羊补牢,迤萨人以后建造私宅,家家户户都在墙壁上广布枪眼,出重金购回德式、法式武器装备,一旦有土匪来袭,人人皆兵,家家从枪眼里伸出快枪,户户把手榴弹搬上屋顶,让来犯之敌望而胆寒。

东门城楼古建筑群以姚初民居中西合璧和钱二官迷宫大院为典型代表。东城门楼为三层建筑,高十二米,长十一米,第一层为砖拱城门,墙壁和阳台上还修有三十多个枪眼。姚初民居院楼从1937年开始建设,历经七年,于1944年竣工,占地面积五百八十四平方米,建筑面积九百八十平方米,其房屋为中西式三层三进四合院跑马转角楼,瓦顶砖墙,外观成方形碉堡状,周围砖包土基墙,阳台处设防御射击孔,其建筑利用陡坡地形做成高低错落的台状地基,步步为营,处处设防。整幢屋舍仿佛是从一块巨大无朋的巨石上雕琢而成,一砖一石,沉雄厚重,真是固若金汤。更引人注目的是屋顶的那门风水大炮,炮口指向远处的河谷,不可一世,用途是保护大院不受外来邪气侵扰。

可以想见,这样生冷如铁的建筑,与其说是主人用来安卧生养的家,不如说本身就是一座战地防御工事。它自然没有草青花香,甚至没有飞来衔泥做窝的春燕。主人是昔日迤萨镇司令官姚虞卿的侄子姚初。当时他所经营的马帮队有百余人,骡马二百余匹,资金十万元,为马帮大户人家的代表。

钱二官迷宫式的砖拱大院堪称江外第一,整幢建筑建材只采用砖、石、木、土、瓦,没用一根钢筋,大小共八个天井,四十四个房间,一百八十八道门窗,结构如迷宫,生人走进去,会晕头转向,整幢建筑既有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江南建筑的风情,同时还兼具了当地特色,更显气象万千。

历尽岁月沧桑,目前,迤萨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共有四十余栋,大都建于上世纪初,距今已有近百年(有的超过了百年)历史。因而,迤萨古镇被誉为“骑在云端的古城”“江外建筑大观园”。

马丽莲·梦露说,你不能接受我最坏的一面,那你也不能拥有我最好的那一面。马帮驮回了文明,驮回了财富,衣锦还乡的马帮给“化外之邦”的故里驮来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时的迤萨城内,男人穿马褂、戴礼帽,气宇轩昂,推杯换盏;妇女着旗袍、穿金戴银,描眉画目,一身喷香,就连纺线的老奶奶都有四两黄金。内地人称当时的迤萨为“小上海”和“小香港”。有的老人赶不动马了,却染上了每天总会有滋有味地喝一小杯咖啡的嗜好。靠着赶马的男人,确实有不少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

贺平昌  摄

但同时,迤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血泪史。迤萨曾有“三多”之说:金子多、银子多、寡妇多。许多女人的丈夫,大都死于可怕的疟疾,死在异乡,埋骨荒野。还有更多走马帮的男人到了东南亚各国之后就选择“生活在别处”,另择新欢,生儿育女。相关资料显示的数据表明,红河县有一万五千多华侨侨居在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大多是当年走马帮没能回来的男人在国外留下的后代。但无论身处何处,他们总是坚信:山山头上有神灵,人人头上有神灵。赶马人归世入土,哈尼人的巫师,被称为贝玛或尼玛的人,就会在异地他乡唱一曲祭祀歌“米刹威”,为其指引一条回家的路:

 “白发苍苍的阿波(爷爷),老刺桐树站不住了,麻栗树叶也飘落了,你的头发像洁白的棉花,你的骨架像散了的椽子,你像干枯了的树木一样,要回到祖先那里去了,回去的路有三条:左边是荆棘丛生的路,你不要走,右边是悬崖陡壁的路,你也不要走。要走中间那宽敞的大路,大路的尽头就是打俄(祖居)地方,哈尼的祖先正在那里盼望,请不要埋怨,请不要牵挂。静静地闭上你的眼睛,树木有种子,儿孙会接代,你放心地去吧。生病不是你起的头。回去不是你开的路,最先生病的是秃尾鹌鹑,开头死的是花尾巴野雀,涉过深箐去找白发苍苍的奶奶……”(摘自张罗者、毛佑全整理的哈尼族祭祀歌“米刹威”)

 在贝玛或尼玛一唱三叹的吟诵声中,死者会魂归故里,生者会怅然若失地遥望远方的血亲母土。

而深居故乡的无数女性,深陷森严壁垒的窒息般的囹圄,苦等男人归。她们家的房顶也高挑着一盏方形马灯,夜幕降临,留守家中的女人便点燃马灯,高灯远照,望眼欲穿,但她们的愿望一再落空,马灯没有迎来离人的脚步,倒是引来蚊虫的飞旋。红河一样深长的绝望让有的女人选择轻生。据说,哈尼族的巫师,被称为贝玛或尼玛的人,通过他或她的法眼,能看到这些倩女的幽魂,在千回百转的河谷低空无望地漂泊。但大多的女人活了下来,用严酷的生活疗伤,每天和大地一起醒来,像牛马一样长年四季挖头道田、修水沟、犁、耙、施肥、铲埂、修埂、造种、泡种、放水、撒种、锄草、拔秧、铲山埂、割谷、挑谷、打谷、晒谷,间或捉泥鳅、捕田鱼,摸田螺,养老育幼。夜晚,靠着那一盏照穿黑夜的灯,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河水咆哮的日子。每逢佳节,在团圆人家喜庆的鞭炮声中,守活寡的女人们成群结队到红河边哭诉此爱绵延无尽期,哭诉心中的煎熬和悲痛。一年年下来,泪水将红颜洗刷成石成灰……

红河东流,驿路无形,城堡亦古也,但老而弥坚,默默站立在灯红酒绿的城邦之外,站在它应该站的地方:群山中的山崖石壁、关隘渡口。在山高水长、峰峦竞秀中无声地诉说着先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凝固成最朴素但也是最恒久的一幅边城风景,同时也成为红河哈尼子孙共有的精神原乡。

贺平昌  摄

一轮明月高悬中天,红河的流水声更紧迫深长了。月光下的城堡酷似一幅杰出的木刻版画作品,如鲁迅先生曾赞誉的“以刀代笔,放刀直干,不模仿,不复制,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创造性”那样的作品,在云山苍苍,大河泱泱的映衬之下,更显繁华过后的苍凉。这时,谁还会想起当年那些站在命运风口处,随时势俯仰,进退失据的人们。

从马帮庄园归来,我在酒店连夜涂抹出下面这些句子:长天野水,高天厚土/荒山冻云,曾是赶马人的天堂或坟墓/在传说中,马蹄下有黄金/赶马人贴胸的衣袋/揣着女人的青丝/只要不死,就是跪着/也要走到路的尽头/和马一样,赶马人总是低着头/我想象自己是一个长衫书生/满腹诗书却又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地跟在马帮后面/去远方追梦/在风雨中留下仓促人迹/苍茫边地,河流和道路/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有自己的来路和归宿……

历史悠悠尚在,自然高妙始终。是的,世界在变化,时光在流逝,人类越走越远。但偶尔驻足,就会不断地回望。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