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新时代、迎接新任务、接受新挑战,深化对地域文化内涵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别是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如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如何在云南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中抢占一席之地,正是各县(市)所关切的。
弥勒市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长期跻身全省前十、旅游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城市,值得从解码城市文化基因、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维度入手,探析涵养人文精神、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何以自信,弥勒县域文化的特色与气质
原本在全州文化旅游版图中并不突出的弥勒,经过不断塑造,旅游文化发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展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质。
(一)宜居宜业的生态文化。弥勒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生态治理,做活水文章,33.4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里,有主题公园8个,街头巷尾建有大小兼宜的城市绿地和“口袋公园”,公园绿地覆盖率达8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成为弥勒市民的日常生活写照,慕名而来长期旅居的省外游客达5.4万人,自带流量、自带光芒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起步早、走在前,涵养了自上而下、普遍遵循的生态价值观。
(二)守正创新的城市运营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建设新城区起,弥勒就下足“绣花”功夫,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弥勒更是率先探索实施“拆围透绿”、社会参与城市绿地“认建认养”模式、智慧城市试点等改革,累计实施20个片区城镇棚户区改造、70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公园书吧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以工匠精神追寻城市美好愿景,打造宜居宜业的旅游康养福地。
(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美美与共,孕育了弥勒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2008年,弥勒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阿细跳月》《阿细先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弥勒物产丰饶,中原文化、边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交融,融汇在艺术、食宿、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孕育了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清末巨商王炽等一批名人巨匠。徜徉山水园林城市,品鉴红酒、红糖、红果、红菜的馨香甜润,畅享“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的浸润,体验山水田园诗意,“最云南”的生活方式吸引八方来客。
(五)深沉厚重的红色文化。解放战争时期,弥勒西山组建了一支“人民的军队”,打响了“云南武装反蒋第一枪”,在全省革命斗争中树立起历史丰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流传着张冲奔赴延安、杨治廷英勇就义等革命故事,走出了姜梅龄、熊氏家族等爱国爱家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边纵”遗址、治廷街、士金街等革命印记,感召着弥勒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何以自觉,弥勒城市文化基因的孕育与滋养
一座城市吸引人的,短期而言是旖旎风光,长久而言则是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弥勒的文化精神既植根历史,也寓于现实。
(一)从唐宋元时期“木勒”到“弥勒”的城市名演变,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唐宋时期,弥勒部落开启开始封建领主制时代,其首领“木勒”成为“弥勒”地域名的来源。后元朝在此设立弥勒州,开辟了上连滇池地区、下通交趾(越南)的“古道”,创造了农耕文明。各族人民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民族团结之花深深扎根,2021年,弥勒市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二)从明清时代“卫所军屯”到大兴文教,看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明代实行军屯、民屯,汉族人口大量迁入,采矿和冶炼兴起,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清代以后,随着竹园制糖业的兴起,商贾云集,以虹溪走马帮为基点发家致富的商人王炽成为当时“全球排名第四”的富豪。明清两代文教兴盛,共考中文武进士8人、举人155人。
(三)从近现代“劳动节拍”到“阿细跳月”,看弥勒特色文化的世界表达。1946年,著名舞蹈家、音乐家梁伦等西南联大师生到弥勒西山采风,发现阿细民间歌舞“跳乐”,进行再创作改编后定名“阿细跳月”。此后,“阿细跳月”跳出全国、走向世界。如今,弥勒的大小公园、广场上,随着优美节拍,市民游客、男女老幼、各族同胞欢聚在一起,共同跳起这一民族团结进步的“圆舞曲”。
(四)从当代“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彝族群众传承着“保护水源林地”“春夏不伐树”等传统习俗。从20世纪50年代起,弥勒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推进太平、雨补、洗洒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本世纪初,弥勒引水润城,打造“一个公园半座城”的湖泉生态园,让原本缺乏旅游资源的小县城,转型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休闲城市。
(五)从新时代“以人为本”文化惠民和“内外兼修”提质扩面,看弥勒县域文化塑造的自信自觉。进入新时代,弥勒规划打造“健康旅游目的地”,更加注重“内外兼修”,拿出工匠精神,挖掘文化内涵。协同推进文明城、健康城、绿美城、智慧城、幸福城、体育城、儿童友好城“七城同创”,让浓郁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三、何以自强,弥勒城市文化的繁荣与绽放
弥勒在文化传统渊源、文化基因孕育与传承创新、城市文化塑造等方面在全州具有典型代表性,具备下好文旅融合发展先手棋的先决条件和厚实基础,但也还需要在文化资源禀赋挖掘、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价值转化、文化影响辐射、文化发展引领等方面下足功夫,增强县域文化竞争力,以人文经济创新实践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在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上再突破。一是“推陈出新”创造品牌。培育创新型文化,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的理念,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用敢闯敢试、求真务实的精神浸润文化品牌,以文成风化俗,激发无限动力。二是“兼收并蓄”擦亮品牌。发挥康养休闲、会议会展等资源优势,加强文旅节庆活动策划,扩展壮大诸如“阿细跳月节”等交流平台,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是“内外联动”宣介品牌。讲好弥勒故事,以文化软实力为营商环境赋能加码。放眼全国提升弥勒旅游显示度、辨识度、美誉度,加大旅游精准营销力度,扩大客源“圈子”。
(二)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再突破。一是加快培育“文旅+”。丰富“吃住行游购娱”体验元素,汇聚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旅游经济从“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加速转型。深度打造康养休闲、商务会展等旅游精品,激发城市夜间经济等高消费模式,拓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大众消费场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发展康养、体育、会展、研学等业态经济。二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抓紧推进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升级打造一批新业态地标,推动西三镇、东风农场等一批乡村旅游,推出更多特色产品,加强旅游运营管理,维护旅游城市良好形象。三是夯实文化繁荣发展基础。深度解析庆来故居等文物的内涵及外延,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多地域特色元素的文艺精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再突破。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创新创造发展,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禀赋,让文物和非遗活起来、热起来。探索多种形式的文物“活化”利用模式,做好虹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西山文化馆等文物保护利用。注重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相得益彰,加快推进弥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建设,推动非遗项目扎好根、走出去。加强城市、村庄总体规划管控,打造望山见水的生产生活空间,推动城乡联动、山坝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在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上再突破。一方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文旅资源挖掘,引进国内外“专精特新”企业开发文旅项目,鼓励本土旅游企业提质增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群众对日常文体活动、民族文化展示的需求与旅游文化发展相结合,彰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蝶变历程,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另一方面,要激发“地气升腾”的能量。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场所中加强吸纳专业性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和文艺作品,不断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综合效益。办好“文化进乡村”“村晚”“村BA”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传承。深入发掘本地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为居民提供更多可闻可见、可说可用、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传播面,增加文化供给,全面丰富生活情趣,引导积极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力量和基层支撑。在上下合力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耕文化沃土,推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作者单位:红河州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