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盛夏,我作为单位选派的扶贫队员,第一次走进屏边县白云乡底土村委会。记得那天,天格外的蓝。进村的唯一一条道路被泥石流冲垮了,驻村队长、老队员、村长,全部到塌方的地方等待我的到来,村支书说:“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雨,你一来天就放晴了。”说完,嘿嘿笑了!3公里的路,满路的泥巴,深一脚浅一脚的,硬是走了两个小时。
村口坐着三个衣衫沾着泥点的孩子,两个衣衫褴褛的老人,他们怯生生地望着我这个“城里来的干部”。村干部老窦递给我一本泛黄的驻村日志:“咱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十个村民小组,2600多号人,留下的娃娃总共不到9个。”看着朗朗晴天下,荒凉的村委会,心,拔凉拔凉的。
晚上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我和上一届驻村队员进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但心情无比的沉重!我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吗?
八个月的时间里,我带着笔记本走遍了268家贫困户。劝返辍学少年时,听到最多的话是“读书不如打工实在”;推广经济作物时,常有老人攥着枯槁的双手叹气:“祖祖辈辈种苞谷,这山头都是石头,石头缝里长苞米咧”;医保、养保的催缴困难重重,村小组开会像吵架,小组干部辞职率居高不下,频繁更换小组长,小组支部书记;村民不愿入党,都想外出务工;村子里景象萧条,垃圾满地都是,每次入户都在搞环境卫生整治,效果都不理想;每次进山,不是在找水源,就是在找水源的路上……那个总蹲在村口写作业的留守儿童阿妮,在我结束驻村前塞给我一包野刺梨:“阿姨,等我初中毕业就去广东找我爸妈。”
期间在红河州妇幼保健院的关心支持下,还组织了一次体检,全村委会2600多人,来体检的50人都没有,看着门可罗雀的体检现场,医务人员都比来体检的人都多。
2023年初夏,当我以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身份重返故地的另一个村委会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恍如隔世。新修的沙砖路上,家庭轿车,川流不息!村支书指着文化广场蹒跚学步的孩童笑道:“现在村里五个村民小组,800多号人,2岁左右的孩童有23人,去年五个村民小组还考出6个大学生!”
走访中发现,选择就近务工的农户占了务工人数的60%。农闲时,进城务工;农忙时,回家收卖砂仁、草果、姜等经济作物。村子里家家户户门口停满小汽车、三轮农用车、摩托车,房前屋后干干净净,鲜花灿烂,接到门口的自来水,随时都有山泉水流出。
入户宣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时,苗家大姐用普通话告诉我,全家已经全部缴完,还额外买了住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满脸自豪的表情。
在进一步的走访交谈中,发现农户虽然有钱了,但是卫生保健意识、疾病防治意识都不是很强。在与我们单位领导沟通协调下,再次组织了进村体检,两癌筛查,全村符合条件来参加体检的女同志达到了75%。筛查出一例原位癌、20例急慢性炎症,都已得到妥善治疗。
最难忘的是今年春节前,我在城里的企业家朋友,她们知道我驻村后,主动捐赠了86套衣服、50套童装、80双童鞋、30个儿童小背包、50册图书、400套洗漱用品、400个水杯、200多张玩具汽车。镇领导帮忙协调了车辆,满满三车,送到村委会,分发到各村民小组。孩子们领到新衣服、新玩具,高兴的合不拢嘴。这一刻,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听着国有林里的松涛,我心头荡起幸福的暖流。
四年时光,这片土地用惊人的生命力诠释着“振兴”二字的深意。当我站在新落成的村委会大楼前,看到墙上“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祖国大厦的基础”这句话时,忽然明白:扶贫不仅仅是修路建房,吃饱穿暖,更是播撒希望的种子,扶贫先扶志,振兴先振心,振兴不单是银行里数据增长,更是村民内心的富足感、幸福指数的增长。
此刻,山风拂过衣襟,我又想起老支书那盏总亮到深夜的台灯,想起村民为争抢“乡村振兴夜校”“养殖学习培训班”“砂仁种植培训班”“普通话推广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座位提前占座的场景。
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我们不是施予者,而是与乡亲们共同成长的追梦人,也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共同见证人!村民眼里煜煜生辉的目光,何尝不是在照亮我们生命的来路和祖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