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合组迁至昆明,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昆明校舍紧张,西南联大将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暂设于滇南蒙自,成立蒙自分校。1938年4月至8月,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和历史学系合聘教授的陈寅恪,在蒙自南湖边度过百余日教学时光,刻写了一段饱含家国情怀的蒙自诗话。
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当年听闻英法联军烧圆明园,他即刻放下碗筷,痛哭流涕,爱国情怀在陈家世代相传。1937年9月,陈寅恪父亲陈三立因忧愤日本侵华,拒绝逃难,并怒斥中国必败之消极言论称:“呸!中国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陈三立最后以绝食抗议,自己结束了生命。陈寅恪为父守丧后,身怀教育救国、为国育才的抱负,一路辗转到滇南执教。陈携全家南迁,在长沙短暂授课后,随大部队迁往云南。到香港后,由于妻子唐筼生病,三个幼女(流求、小彭、美延)尚小,陈只得将妻儿暂留香港,只身赴滇。路上,陈寅恪与临大同事浦薛凤、彭光钦、张荫麟等同乘“嘉应号”轮船绕道越南,从滇越铁路乘坐火车抵蒙自。1938年4月23日下午4时3刻,陈寅恪准时到达碧色寨车站,后转乘寸轨进县城。
当时的蒙自,相对宁静,陈寅恪一行可潜心教学,钻研学术。在蒙自分校期间里,陈寅恪主要为学生讲授“佛教翻译文学”“晋南北朝史”“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3门课程,旁征博引,尽心尽力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潜心于学术的同时,陈寅恪等也时时关注蒙自的风土人情,积极走进城市,融入生活,渐渐发现这座边疆小城的魅力,也留下了宝贵的诗话记忆。
1938年5月,刚到蒙自不久,陈寅恪感慨世事沧桑,心忧家国,以《残春》为题作七律二首:
一
无端来此送残春,一角湖楼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
二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梦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
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
同一年,陈寅恪在《蓝霞》一诗中,同样道出内心愁绪难平,满满的忧国忧民情怀。
天际蓝霞总不收,蓝霞极目隔神州。
楼高雁断怀人远,国破花开溅泪流。
甘卖卢龙无善价,警传戏马有新愁。
辨亡欲论何人会,此恨绵绵死未休。
陈寅恪最令人称道,传颂久远,状物抒情俱佳的应属其1938年6月所作的《南湖即景》一诗:
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犹明灭,楼上笙歌杂醉酲。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到蒙自南湖边住下后,陈寅恪、刘文典、吴宓和浦江清课下经常到南湖散步,偶尔寄情花草树木,消解课堂疲惫。一次,有人提议饮酒斗诗,大家对南迁滇南,面对平静南湖水,仿佛进入桃园之地,以诗歌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轮到陈寅恪时,他随即吟口而出《南湖即景》。深谙古文的刘文典觉得是好诗,叫人记下来送与他人作为礼物,联大多位友人诵读转录,大家深以为然。
在众人传颂中,此诗风靡一时,流传至今仍为人所称道。不断吟诵,仿佛咀嚼,余味无穷。窃以为,此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个人情感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文以载道,诗歌即是传承中华传统,赓续人类文化的最有力载体,丰富的文化精髓都随着诗歌的咏流传而深入人心,温润世界。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皆开明阔达、重教兴文。父亲陈三立曾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采用现代化教育,倡导不打学生、不背死书理念,先后延聘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教授学生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渊源家学让陈寅恪自小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开阔。陈寅恪勤奋好学,不仅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而且还掌握了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见解不凡。1926年6月,只有36岁的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梁启超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衰败气象,有诗曰:“岁时胸臆结垒块,今我不吐诚非夫。闻者慎勿嗤醉语,点滴泪水沾衣襦。”在渊源家学的无声润泽下,陈寅恪的诗词功底十分扎实,其诗既法古,亦有其创新。《南湖即景》一诗对仗工整,语言精练,用典自然,是其深厚文化底蕴的恰如其分的精彩呈现。“黄河难塞黄金尽”语出《史记》封禅书,反讽黄河决口、货币贬值。“日暮人间几万程”,取庾信《哀江南赋》中“日暮途穷,人间何世”之意。
诗以传情,精美的文字背后,是诗人个人情感之表达,心绪境况之陈叙,既要避免空谈,也不亦言过其实。本诗前两句,“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既写眼前物,又道旧京情,看着南湖的风景,想起以前北平后海的风景,忆及太平时候在北方安稳的生话。“桥边鬓影犹明灭,楼上笙歌杂醉酲”,此句影“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针砭时局之意,对部分偏安一方图一时之醉、忘却抗战硝烟之属表示愤慨。当时,文科的教授们都住在南湖畔的歌胪士法式洋行里,当年轻教员们大声喧哗时,陈寅恪会用手杖敲击楼板提醒,大家随即肃然。陈寅恪被誉为西南联大的“灵魂级”人物,父亲的悲愤离世,自身半盲的遭遇都没有消磨其坚强意志,不仅自身潜心学术,传道授业,而且以其诗作勉励更多国人挺起不屈的脊梁。
诗以言志,其魅力不在语言之精美,而在文字背后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陈寅恪先生在后四句“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中所发出的时代之问、所忧虑的家国命运,道出了那一代人的心声,有直面当下的表达、也有穿越历史的沉思。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南渡”典故则是作者在思考历史上南渡往事中忧虑民族的未来,发出何时“北归”的时代之问。此诗一出,“南渡”与“北归”成为诠释联大学人教育救国的两个重要时段标记,让蒙自南湖进入了史家眼光,载入了民族发展史册。
期间,每逢关键时间节点、重要历史纪念时刻,诗歌成为陈寅恪明志纪念的重要形式。“七七”事变一周年,陈寅恪提笔作两诗,以诗简叙内心之忧虑。
《七月七日蒙自作》:
地变天荒意已多,去年今日更如何。
迷离回首桃花面,寂寞销魂麦秀歌。
近死肝肠犹沸热,偷生岁月易蹉跎。
南朝一段兴亡影,江汉流哀永不磨。”
《蒙自杂诗(和容元胎)》:
少年亦喜定會作,岁月堆胸久忘之。
今见元胎新绝句,居然重诵定會诗。
定會当日感蹉跎,青史青山入梦多。
犹是北都全盛世,倘逢今日定如何。
1938年七夕时,思亲念家,即有感而发,作《戊寅蒙自七夕》:
银汉横窗照客愁,涼宵无睡思悠悠。
人间从古伤离别,真信人间不自由。
陈寄寓香港九龙宋王台的妻子唐筼读后,深受触动。亦和诗:
独步台边惹客愁,国危家散恨悠悠。
秋星若解兴亡意,应解人间不自由。
1938年8月上旬,联大蒙自分校结束,文、法学院迁回昆明办学,陈寅恪结束了蒙自分校的任教生活,离别蒙自,北上昆明。临别之际,陈寅恪留诗《别蒙自》:
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1945年日本投降,陈寅恪欣然创作《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
降书夕到醒才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颔联和颈联典出杜甫和陆游的诗句表达喜悦之情,尾联国家民族未来之路也充满了担忧和期许。
诗歌被誉为世界上最直接、最概括、最精练的语言,经典诗歌尤其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作为记录时代和彰显时代精神的陈寅恪蒙自诗作已成为恒久诗话,在岁月沉淀下愈发光芒闪耀。
(图片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红河文化空间,投稿邮箱:hhspgj@163.com,来稿请注明弦歌不辍忆南滇栏目。
责任编辑:段灿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