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弥勒“文旅融合”的文化符号

作者:葛树人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1日 11:10:58 来源:弥勒市文化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旅的需求日益增长,现在的文旅活动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出行观光,而是大众的休闲活动。同时,人们对于文旅融合也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大众在文旅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文旅方面的分散化供给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这是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文旅”在“旅”也在“文”,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可邑小镇是弥勒民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和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之一,也是云南省最早开展反蒋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走在全省的前例,以狂欢的阿细跳月,神奇的阿细祭火祭龙,奇特的阿细婚俗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到这里观光旅游。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阿细跳月 普佳勇 摄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蔗海碧波,一望无垠竹朋坝子,世界大数学家熊庆来慈祥地由远即近檄笑着,图书馆雕塑,熊庆来故居雕塑……1913年秋,熊庆来考取云南官费留学,与缪云台等12人成为云南历史上赴欧美的第二批留学生;1919年获法国理科硕士学位,应聘到南京东南大学算学系任教。1932年作为第一次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中国代表赴瑞士苏黎世,会后赴法国深造,专攻函数论研究;l9346月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定义的无穷级,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级同年7月返国。l949年被教育部指派为中国五人代表团成员之一飞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文数科学组织大会,会后客居巴黎,重操数学研究,l956年抱病完成《关于亚纯函数及代数体函数——奈望利纳的一个定理的推广》一书,19576月毅然返回祖国,表示“愿在社会主义的光芒中尽瘁于祖国的学术建设事业。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对于现代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弥勒东山,又称熊山,为乌蒙山脉南延部分。山大箐深,森林茂密,是绿林好汉们的出没之地。公元1901125日张冲诞生在弥勒东山小布坎村。原名绍禹,又名维新,字云鹏。张冲走上“绿林”道路,因倾慕《水浒传》梁山好汉林冲,遂改名。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60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1939年由于张冲积极抗战,靠拢共产党而被蒋介石免去军长职务。张冲任盐运使进行移卤就煤时,就着手弥泸水利工程的勘察,为家乡人民谋福利做好事的大好时机。1946年投奔延安,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民委副主任、云南省副省长、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张冲故居定位是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旅游者更多的是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

弥勒,是个地理的概念,又是个历史的概念,还是个文化的概念。当我们把它作为地理概念的时候,它的基本的含义是山青水秀的峨山甸水、交相辉映的两山三坝,立体交叉的多元气候和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当我们把它作为文化概念的时候,“弥勒”一词的音译在近现代被化作佛主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它无处不在地诠释着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佛文化理念。作为滇中腹地的弥勒,从古至今,这里既是牂牁郡与益州郡的交汇点,又是东爨西爨的临界处,具有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区域,如闻名于世的“阿细跳月”歌舞,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和在阿哲人中流传的彝文经典。弥勒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五彩缤纷。从自然历史到社会发展,通过实物都可以得到完美再现,西二镇鱼他得村的火山遗址古生物化石,是1亿4千万年至7千万年前海洋演变成高原的物证;巡检司螃蟹沟犀牛化石,迄今已有3千多万年;还有者左遗存的古驿道,独家村金字洞坡彝族崖画,它们都是弥勒文化的源头。

弥勒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弥勒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弥勒东风韵、可邑、太平湖森林公园,红河水乡,锦屏山风景区旅游走红。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最主要是这些旅游小镇都分别植入了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东风韵,红砖将风格独特的建筑植入原始地貌,构筑了形态各异的红砖艺术建筑群。万花筒陈列着举世仅有两套的“千人合唱陶俑”,半朵云艺术会客厅构建出一片禅意又静谧的茶歇环境,就是这些文化符号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可邑小镇,立足国家级非遗项目“阿细跳月”和阿细人的“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的阿细婚俗的独特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东风韵 李昱廷 摄

可邑小镇 邹喆 摄

太平湖森林公园 普佳勇 摄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弥勒太平湖森林公园以花海为场景,整合各种休闲服务功能,如家庭花卉销售推广、婚纱摄影、亲子、科普、户外拓展游客的体验。20188月,世界大地艺术家斯坦·赫德在弥勒创作的亚洲首幅大地艺术作品《太平公主》完工,花木栽种出的彝族姑娘头像惊艳亮相,更是贴上鲜明的文化符号。

目前,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民族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在实践中,弥勒以举办活动赛事为契机,跑出文旅产业“加速度”,瞄准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滇中花园幸福城”新目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生态有颜值、城市有气质、文旅康养有品质”。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不断,创新业态。将旅游魅力和体育力量结合在一起,助力“全民健身”的推进,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广泛好评,先后被列为云南省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云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云南省体育旅游目的地。2022年、2023年,弥勒市游客量分别为1172.78万人次、1504.21万人次;202415月旅游量714.6万人次,同比增长10.33%。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文旅融合,借助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以节造势、以节聚人,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自然风光、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探索“文旅+民族交融”发展模式,抢抓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推动文旅体农繁荣和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纵深发展。西一镇保护性开放传统村落3个,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制度,建立“国家+省级+州级+市级”传承梯队8个,创作《传承》《火祭》《阿细细乐乐》等作品18个,实现非遗与乡村旅游同频共振。2024年以来,大力开展摔跤运动会、祭火等非遗活动,让非遗得到活态保护传承、展示的同时,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余万元。弥勒以节日为契机举办的一系列活动赛事,它一方面拓展艺术的观看场景,一方面深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既激活了当地文旅资源,又丰富了人们的旅游体验。呈现出的新变化,彰显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潜力和动能。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责任编辑:袁潇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