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河谷“绿水”与“金山”致美邂逅

作者:李誓成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5日 11:01:10 来源:红河县文联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这句话来形容红河县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书写的“绿水”与“金山”的致美邂逅,最为恰当不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指引云南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近年来,红河县牢记嘱托,始终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将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示范县作为一项惠民生、促发展、利长远的系统工程来抓,一次嬗变,由此启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侨乡大地,在红河南岸的荒山秃岭上铺开了逐绿前行、点绿成金的生动画卷。

红河县干热河谷区域

如今,无论在万亩果园库博基地,还是在牛多乐沃柑种植片区,或是在鼎沅公司、顺和庄园种植基地和勐龙河畔,漫山遍野的果园满目青葱、绿意盎然,“农业+采摘+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园在红河谷荒山荒地上风生水起,奏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畅想曲”。

坚持逐绿前行,厚植关乎全局的生态“底色”。“高高山岗是故乡,左有河来右有江,山高难把五谷出,水大难做救命汤。”一曲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度成为红河谷干旱缺水的形象描述,连川流不息的红河水从山脚向东奔流而去,人们只能望江兴叹。红河州境内以红河流域红河、石屏、元阳、个旧、金平、河口等县市为重点的干热河谷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热区土地、气候等资源,仅红河县境内海拔12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面积达56.94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8.7%,终年无霜,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然而,由于红河谷常年干旱缺雨、水体蒸发量大等特殊的气候特点,历史上,该区域一直成为工程性缺水严重和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生态脆弱带。对此,近年来,红河县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把50万亩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和“增长极”,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上久久发力。水作为红河谷综合保护修复的“生命线”,红河县把红河谷水网体系建设作为“第一方阵”,以重大水利工程为牵引、其他骨干水利工程为支撑,提出“高水低用、低水高用、河库连通、引提并举、改沟为管、综合保护”的思路,相继实施和推进“一河五库”连通工程和一系列水库扩建或新建项目。同时,坚持引提并举、节水灌溉“双驱动”,构建“引、提、蓄”并用和“库、池、塘+滴灌”贯通的节水灌溉网,大力发展热区水果产业,使昔日的荒山荒地成了“苍翠绿如海、林茂花果香”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这是红河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嘱托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全州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绿美红河的具体行动,是全县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红河县实践的题中之义。

坚持点绿成金,擦亮绿美颜值与增收产值共赢的生态“本色”。自然是生命之母,好生态催生新经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如今的红河谷山地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技支撑、基地示范、群众参与等方式,建立健全“农民+村集体+企业”的联农带农益农利益联动机制,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热区水果产业,促进第二、三产融合发展,使红河谷成为点绿成金的“聚宝盆”,催生了科技支撑强起来、昔日荒山绿起来、增收渠道宽起来的发展效益,成为新时代全县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值得一提的是,元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峨石红高速公路建设及红绿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的有序推进,四通八达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为红河谷绿色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目前,共引进和培育库博、鼎沅、褚橙庄园等龙头企业21家,规模化发展热区水果产业21.7万亩,形成了山青水绿、生机盎然的红河谷景观。当你驱车穿行在红河谷果林间,处处呈现出“想入画中景,已是景中人”的美丽景象。红河县的实践充分印证,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绿为底,淬炼农文旅融合聚变的生态“成色”。生态兴则文明兴。红河县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的实践再次证明,迈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种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关键之举,是推动山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必然选择。在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进程中,红河县坚持农业为基、旅游为形、文化为魂,创新拓展“农业+采摘+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和“药、医、康、养、游”等新业态,成功创建撒玛坝梯田4A级景区和马帮古城3A级景区。建成康藤帐篷营地、苏红古村、马帮文化农特产品展示中心、马帮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勐甸新区旅游康养项目快速推进,以中药材生物提取、中药饮片、菲牛蛭养殖及冻干粉加工为主的生物药业有序发展。全州首届哈尼古歌传承传唱展演活动在此成功举行,连续两年“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火爆“出圈”。充分释放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文化品牌和“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的经济效益,大力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项目,推进梯田守望者计划,让人与自然以和谐共生方式融合,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14.3万人次、1.0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66.7万人次、20.83亿元,分别增长11.67倍、19.47倍,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与经济共荣互生的聚变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日之红河,相继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中国天然氧吧县、中国最佳养生旅游目的地、中国候鸟旅居小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相约于此,感受千年哈尼梯田的神秘与瑰丽,聆听百年马帮古城勇创天下、独辟蹊径的传奇故事,静听万年奔流红河的滔滔浪声和红河谷鸟语花开的声音,零距离领悟“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红河县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金山银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七个“聚焦”重大改革领域,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方面的重点改革任务。面对新的发展征程,“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故事在红河谷续演,正续写绿色生态与哈尼梯田文化、马帮侨乡文化、民族文化等相融共进的历史新篇,一个更绿、更美、更优的“绿美红河”在红河谷精彩蝶变后,又从红河岸边以行稳致远的姿态阔步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施晓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