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哈尼剧《莫批阿波》‖见微知著的艺术表达

作者:普克昌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3日 15:37:54

小型剧本《莫批阿波》虽然人物故事、情节结构比较简单,阅读一遍就可以基本记住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然而也是短小精悍,颇具表现力的。剧本由杨章文、李白章“二章”创作,讲究章法的,创作技巧,艺术技法颇为考究,有见微知著的艺术创新功效。

主题以小见大

小型剧本《莫批阿波》善于以小家庭矛盾引出“文化特色产业”大话题,切入点很小,很具体,也很有故事性和典型性,使得大主题的表现生动形象。剧本《莫批阿波》没有停留于表面的外出打工还是留守家园的选择讨论,而是以此为突破口,深入到乡村传统文化如何得以保护的大话题,使得剧本作品本身具有了比较深刻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巧妙的以小见大,产生了很具体的吸引和思考,很有艺术性。

戏剧冲突完整展现

从戏剧矛盾冲突的角度来看,小型剧本《莫批阿波》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整部戏剧的展开来看,其故事的矛盾冲突表现是完整的。矛盾冲突的开端阶段是嘎娘、批抽夫妻俩决定外出打工,赚钱供孩子读大学。而戏剧主人公莫批坚决反对,并加以制止;矛盾冲突的发展阶段是双方争执不休直至发生外出和阻拦的肢体冲突,意味着矛盾升级。此时,波举“闹鬼”的加入,又使得矛盾冲突暂时得以缓解,并出现转化;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就是艾丽丝远道而来,拜师学艺,不仅使得学费问题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哈尼传统文化最终得到肯定和传承;矛盾的结局或尾声,就是冲突得到完全解决,嘎娘、批抽夫妻俩不再外出打工,莫批阿波的家庭矛盾也自然得到全面解决。

巧合与戏剧化

偶然性中往往包含着某种必然,艺术创作讲究“无巧不成书”。最终要付诸舞台演出的戏剧《莫批阿波》,充分运用了巧合的戏剧化效果,创设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人物名字上的多种巧合,恰如其分、不留痕迹地分布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制造了前后呼应、精彩纷呈的戏剧效应,产生了富于民间化、乡土化、民族化的喜剧效果,无疑将有效提升剧作的艺术效果。“何金贵”与“活见鬼”的语音巧合,营造了浓郁的戏剧化效果;“白人”说“白话”是语义联想的巧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艾丽丝拜师学艺的“学费”,成为了阿波老艺人两个孙子的“学费”,何其巧合,又是多种机缘注定,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语言鲜活生动

小型剧本《莫批阿波》特别标明是哈尼族剧,其语言表现方面,创作者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也一定是创作者深入生活,艺术发掘的不断积累。比如唱词的整齐押韵和诗意化;人物对白的口语化、个性化和特征化;描述语言的夸张化、生动化。可以想见,加上专业演员的艺术表现和舞台表演,肯定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

以“文”的方式解决“文”的问题

小型剧本《莫批阿波》戏剧矛盾冲突(传承哈尼族古歌)的最终解决,是得益于艾丽丝的千里迢迢,拜师学艺,自动缴纳的“学费”(学习哈尼族古歌)。整个故事看似巧合,表面上感觉也很偶然。但我觉得这里恰恰是戏剧作品《莫批阿波》引人深思的核心价值所在。

《莫批阿波》中主人公苦心经营、殚精竭虑要保护、传承的哈尼族民间古歌,自己人、身边人都看不到它的价值,而恰恰是远在千里万里之外、远隔重洋的外国人艾丽丝看到了它的价值,并不惜远涉重洋,到哈尼山寨虔心求学。这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二:其一,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一定不能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打开眼界,跟其他文化深度交流。其二,我们看待和判断一种文化的价值,一定要跳出文化看文化,否则最终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现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在判断和辨别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不能一味地、单一地用金钱去衡量它地价值,而要用“文”地尺度去衡量、评判它的价值。当下,我们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时,一味地从经济价值出发,又在寻求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怪圈中打转转,出不来。戏剧《莫批阿波》这种以“文”的方式解决“文”的问题,以“文”的方式评判“文”的价值的思考或探索,将带给我们棒喝般的警醒和全新视觉的启发。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