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鹫镇抢抓路衍经济发展机遇,以蒙文物流干线需求为基础,以滇粤古道马帮驿站文化为根脉,在文蒙高速公路鸣鹫收费站与文蒙二级公路的交汇口建设“绿能驿”服务站,打造集“党建引领、绿色能源、智慧物流、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首创“路衍收益”分配机制,破“村企脱节”之局,探索出一条“绿色能源驱动、产业融合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项目背景:锚定“三机遇”,抢抓市场先机
(一)区位潜力蓄势。鸣鹫镇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作为滇粤古道(红河—文山段)的历史咽喉要冲,曾为马帮运输提供关键补给,有“马帮必歇、商旅必经”的辉煌历史。如今的鸣鹫镇据两州五县市七乡镇的区位特点,通达优势更加凸显,蒙文二级公路、蒙文砚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蒙文铁路三路并驱。鸣鹫镇位于3条干道的中心位置,是通往两广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显著。
(二)市场需求驱动。据统计,目前仅蒙文二级公路日均车流量已达10000辆次以上。随着新能源的不断普及和货运车辆的更新换代,新能源运输车辆逐步投入物流行业,相比传统汽油货车,使用新能源运输车辆的成本将减少45%,新能源运输车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运输趋势。预计3年内,新能源物流车辆占比将突破30%,充电服务缺口亟待填补。就蒙文二级公路新能源物流运输情况来看,沿线220公里无充电设施,新能源物流“卡脖子”问题急需破解。
(三)政策赋能筑基。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推动发展“路衍经济”等重点任务,州市党委、政府也提出2025年要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当前,应把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契机,着力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均等化服务水平,推动农村公路的发展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等的建设融合,以“路衍经济”为支点,推动更多乡村实现“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
二、主要做法:首创“三机制”,树立示范标杆
鸣鹫镇“绿能驿”服务站建设项目,由鸣鹫镇村集体公司(丰千公司)与红河鹏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典型的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路衍经济模式项目。项目选址于文蒙高速公路鸣鹫收费站与文蒙二级公路的交汇口,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总投资2850万元,其中:2600万元用于购置运输车辆,250万元用于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站架设1600千伏安变压器,预设10个充电车位,配套生活服务区,提供驾驶人员及周边群众优质消费服务。同时,对小站周边环境实施绿化美化提升工程,营造舒适的服务环境。
(一)首创“古道新驿”创新机制,破“服务同质”之弊。融入鸣鹫镇独有的滇粤马帮古道驿站的文化基因,将古驿站传统的“草料、饮水、歇脚”升级为“充电、餐饮、休憩”的现代服务体系。深化“美丽农村路”建设,实施“绿能驿”周边路域环境洁化、绿化、美化工程。突破传统服务区功能边界,在“绿能驿”内设置古道文化展示区,推出“重走马帮古道”沉浸体验,让简单的电车蓄电充满马帮文化的仪式感,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服务有机融合。
(二)首创“驿站经济”转化机制,破“流量转化”之困。打造小“e”直播间。推动“党建+交通+电商”深度融合,借力电商经济,组织本土主播对本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开展直播带货,同时,整合全镇农产品资源,司机、游客扫码即可线上下单,在绿能驿设立“电商自提点”,实现“充电即采购”。另外,设立“半小时马帮服务圈”,利用新能源车辆蓄能充电的30—40分钟时间差,为驾驶人员提供车辆检修、简餐饮品、农产品展销等服务,将日均固定的40辆新能源运输车流量,以及其他往来车流量转化为消费力,同时,延伸“惠鸣家园”服务链条,提供集务工信息、候车为一体的驿站之家,全力推动流量向经济价值转化。
(三)首创“路衍收益”分配机制,破“村企脱节”之局。创新村集体+运输企业“共建共营”机制,村集体公司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运输企业负责购买新能源运输车辆40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智能充电区由运输企业负责运营,在满足公司固定40辆车充电的基础上,向其他车辆开放充电。据初步估算,固定40辆车,每天每辆车充电约600度,村集体公司每度电分红收益0.2元。生活服务区由村集体公司负责运营收益,加之电费分红收益,村集体公司年收益可达150万元以上,能有效拓宽收入渠道,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保留村集体对古道IP的开发权,收益反哺乡村道路维护、交通安全宣传等公益支出,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
三、下一步打算:突出“三个一”,强化经验运用
(一)深耕一个文化IP,激活存蓄能量。深挖“古道驿站”文化价值,用现代科技激活历史基因。通过服务站点的建设牵引整个集镇的建设发展,将“小站点”的服务功能延展提升至整个鸣鹫“大集镇”的服务功能,突出集镇的整体服务水平,实现“交通+文化+集镇”深度融合,开发"古道党建研学路线",吸引党政机关、企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持续提升IP影响力,为路衍经济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古今交融”的鲜活样本。
(二)固化一套转化机制,推广示范样板。深化“三机制”创新成果,适时扩容充电桩,推行司机会员制等服务内容,使“马帮式服务”响应效率提升,破解同质化成效持续巩固。把“绿能驿”模式进行更深入探索推广,横向复制:2025年计划在镇域内至少新增1个服务站点;纵向延伸:探索“绿能驿+冷链仓储”“绿能驿+光伏电站”“绿能驿+旅游旅居”等“绿能驿+”新模式,深化路衍经济发展。
(三)完善一组反哺闭环,强化共生纽带。成立"绿能驿"联合党支部,统筹项目运营与资源整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细化村集体公司合作模式、收益分配路径、联农带农机制等,形成“运营增收—反哺提质”内生循环,驱动“交通共富”模式全域落地。
从马帮铃声到电动车流,从古老驿站到智慧港站,“绿能驿”项目不仅探索出路衍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更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交通+”融合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古道驿站”向“共富之路”跃迁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陈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