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蒙自“门对儿”

作者:何伟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2日 16:12:14



1939年朱自清先生用两个“好”回忆居住了5个月的蒙自,“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于微深处见细致,“小”和“少”说明朱先生对蒙自已经相当的熟悉了,小到大门的对联:“这里许多门对儿都切合着人家的姓。别地方固然也有这么办的,但没有这里的多。散步的时候边看边猜,倒很有意思。”

这个“切合着人家的姓”的“门对儿”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堂号望郡的门额对联,特别显眼的是周家宅院的大门对联。 

建成于1916年的周家宅院大门墙头上题“汝南世泽”,这是地望,据说东周初年周平王之子姬烈封于汝南,汝南遂为周氏郡望,千年传承。大门对联“堂构迪光有邰家室箕裘绍世太极图书”,上联“堂构迪光”是房屋启迪着祖宗的光辉;“有邰家室”意即“颐养家室”,即在祖宗光辉启迪下建盖房屋生息繁衍。下联“箕裘”出自《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就是说“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覩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意即家中子弟要耳濡目染,继承前辈之业,世代相传;“太极图书”指周文王姬昌“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的伟大事迹,司马迁总结为“文王拘而演《周易》”,“太极”源出《周易》,宋代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

箕裘绍世太极图书”之意即是继承发扬周文王的光辉事迹。第二副对联在进门处,门额横批“秀拱南山”,指明房屋坐北朝南景色优美,门联“细柳垂勋家余仁厚爱莲寄志道接渊源”,将周敦颐《爱莲说》和汉代名将周亚夫的细柳营紧密联系,既表达文武双全,同时将周氏“爱莲堂”堂号嵌入其中,以姓溯源,表明清白仁厚的家风。 

以周柏斋为代表的蒙自周家,自咸同之乱以来,经两代人的经营,抓住蒙自开关的历史机遇,创办的“顺成号”为云南著名商号。1938年周柏斋将周家宅院“颐楼”即东边的三层楼房无偿提供给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作为联大女生宿舍。三层高的“颐楼”屹立城中,楼高风劲,被联大师生称为“听风楼”名声鹤起。1941年4月13日“听风楼”被日寇飞机轰炸而榻,后修复为二层楼。

1938年朱自清先生租住在蒙自城西边回春街的杜家,每日往返南湖,驻足门前“边看边猜”对联的涵义,记忆深刻,由此寻看更多的“门对儿”。1938年的蒙自小城里还有许多类似的门额对联,朱先生说“别地方固然也有这么办的,但没有这里的多”,只可惜现在已无从寻迹,朱先生如果记叙得更详细一点,为蒙自多留下一些“门对儿”该多好啊!

蒙自县自元朝至元十三年命名七百多年来,融合着五湖四海不断发展。乾隆56年(1791年)李焜在《续修蒙自县志》中,记载明朝时有“张、王、李、杜、段、何、杨七姓”居蒙自,后随着矿业的开发,各地人员更是大量流入蒙自:“个旧为蒙自一乡......初因方连洞兴旺,四方来采者不下数万。楚人居其七,江右居其三,山陕次之,别省又次之。”

此外,被贬职从中原而来的官员也不少,如蒙自清代乾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尹壮图之先祖尹革,系“河南怀庆府人,明永乐13年(1415年)乙未科进士,兵科给事中,以劾王振谪云南太和县丞,兵遂籍蒙自”。尹壮图因“议罪银”事件被贬回乡,在昆明五华书院、建水崇正书院、阿迷灵泉书院等讲学,并订正、谈演、传授“洞经”,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洞经曲词在滇南各民族中一直在广泛传播。 

明清以来,兴庙学,“蒙属自有明来,故家世族最重读书,......人文蔚起有由然也!一则曰科第人才不亚他县,再则衣冠礼度同于中州”,乾隆时蒙自知县李焜自豪地夸耀:“(清)朝滇南乡试解额五十六名,雍正壬子(1732年)一科蒙自获售八人,现今名标艺苑,仕历台间,虽内地大县无以过之,可不谓科第之盛乎!”蒙自明清两代共有24人中进士,人才竞起。首屈一指的是以尹壮图为代表的尹家,出了4位进士、10多位举人。

尹壮图,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清代名臣。尹壮图的父亲尹均是乾隆十九年(1757年)进士、堂弟尹英图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儿子尹佩珩的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都被点为翰林,称为“一门四翰林”。

此外,“衣冠礼度同于中州”,蒙自城中有多个家族祠堂,如尹氏、杨氏、马氏、王氏、李氏、汤氏、段氏宗祠等,另有流寓蒙自的江西吉安会馆、江西抚州瑞州会馆、福建会馆、南昌会馆等,这些宗祠会馆的大门一定有堂号望郡门额对联,只可惜现已无存。 

1889年8月24日蒙自海关税务司署建成,云南第一个海关正式开关,之后随着滇越铁路的建设通车,蒙自商贸极度兴旺,各国洋商和各地商会上百家。蒙自人一改“民愿而谨,重农怀土,惮于远行。贸易不出其境,不敢与富商巨贾斗智争逐”的传统,勇立贸易通商潮头,司裕号、广昌和、福顺昌、亿昌、裕昌、顺成号等蒙自商号兴起。

顺成号跻身云南八大商号,成为云南重要的商业势力。清末以来蒙自有建阳会馆、广州会馆、陕西会馆、石屏会馆等,商号、马帮、仓储兴旺,商贾往来不绝,兴旺发达的商家盖建大院,蒙自城西十八家一带商家鳞次栉比。这些商家进口面纱、布匹、呢绒、海味、烟丝、白糖及各种机制日用品,出口大锡、普洱茶、皮革、猪鬃、火腿等,代理洋油、面纱等,行销四方,滇南临安商帮声名鹊起。

商帮的兴盛让蒙自留下了众多的宅院。这时的建筑不仅有越南、香港等地进口而来的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还带来了西洋化的设计师,西方经济文化强烈冲击,但蒙自的传统文化仍在顽强的生长。

这时期蒙自的建筑局部已带有西式味道,但院房还是青砖黛瓦大花门、天井花窗走马转阁楼,仍然是明清四合院的风格,而家族堂号望郡门额对联更是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代表。

1938年朱自清先生还能看到许多,现在除周家宅院还有外,蒙自老城老街老巷依然矗立的雕花大门没能找到这样的“门对儿”了。 

精于丹青美术的蒙自青年李松,在蒙自老城长大,地道的蒙自人,看着日益扩大的蒙自和不断改造的老城,回想蒙自老城的乡愁,想起那些早已经不在的城墙、牌坊,不断消失的石板路和门楼,不禁想到怎样才能留下一些老蒙自的印迹,留下曾经的时光。

李松用脚步丈量着蒙自老城的街巷,大树街、世发街、阁学街、东大街、油笼巷、麦子巷......每看到一处老门坊,都会如朱自清先生一样“边看边猜”,感受每一道门后的油盐酱醋、儿女情长、悲欢离合......李松遂以这些老街老巷老屋为题材,将这些老门坊、老院子等以绘画来,记录乡愁,保留记忆。 

李松一笔一画,细致入微,已绘出了上百幅的画作。每画一幅画,都是数次观察、拍照,与附近居民交谈,了解后面的故事,不断查找相应的历史资料,可惜“而今底事半渺茫”,不知道这曾经是哪一家商号或是曾经是哪一家的宅院,不知道历史来源了,更可惜的是一些老建筑人去楼空,断垣残壁,或许这些老建筑的消失的速度会比想象的要快,李松觉得需要加快绘画的进度,更加紧调查,加紧绘画,不停地将老蒙自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1938年朱自清先生在蒙自还能看到的“许多门对儿”现已难寻,或许再过十多二十年,老蒙自的味道,人们只能从影像中感受,那时李松的画作就更有意义了。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