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于1938年5月4日开学,但仅到7月12日,就决定将校舍让给中央航校,迁离蒙自。联大文法学院的师生们自平津一迁长沙,再迁蒙自,现在又得迁离,尽管不舍离,但为了抗战,义无反顾,再次踏上迁徙之路。
1938年6月,中央航校函商联大要用蒙自校舍,联大文法学院不愿意让出校舍。蒋梦麟校长6月3日到蒙自考察,6月15日回昆明商议,并在1938年7月8日召开联大第78次会议回复:“因困难殊多,碍难照办。”
不舍离蒙自,确实是“困难殊多”。联大在昆明先借用了昆华工、农、师范三校部分房舍设理工学院,因房舍实在不足,不得不将文法学院设在远离昆明200多公里的蒙自,现在要让出蒙自分校校舍,第一个困难是还没找到能安置文法学院师生的地方。此外,筹建蒙自分校殚精竭力,蒋梦麟校长是按安置900人的计划,租用蒙自旧时法国领事馆、海关等旧房,修缮房舍,又增资购置军用双层床、铺板、书桌、椅子等家具,花费较大,使得联大经费捉襟见肘。联大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在述说困难的同时,联大也表示如要让出蒙自校舍,至少要在昆明觅得适当校舍,修缮蒙自校舍的费用也需要得到补偿。但仅过4天,7月12日联大就决定“兹准中央航空学校商借蒙自分校”,并决定向出征抗日的滇军五十八军赠送“国之干城”缎旗一面。为了抗战大局,联大让出了蒙自校舍。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
将要搬迁到蒙自的是1937年秋合并了广西航空学校的中央航校,位于广西柳州,也被称为“柳州航校”。空军力量对抗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抗战初起,南开大学就被日寇轰炸夷为平地,联大师生们更经历了日寇轰炸长沙的悲惨景象。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林徽因先生这样记述1937年11月24日日寇轰炸长沙的经历:“炸弹就落在距我们的临时住房大门十五码的地方……听到地狱般的断裂声和头两响稍远一点的爆炸,我们便往楼下奔……可还没来得及下楼,离得最近的炸弹就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却没有受伤……当我们往联合大学的防空壕跑的时候,又一架轰炸机开始俯冲。我们停了下来,心想这一回是躲不掉了,我们宁愿靠拢一点,省得留下几个活着去承受那悲剧。这颗炸弹没有炸,落在我们正在跑去的街道那头。”
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穆先生记得初到长沙的情景:“适日前大轰炸,一家正行婚礼,受祸极惨,尚有尸挂树端,未及捡下者。”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郑天挺先生1938年2月9日在长沙记载:“十一时闻飞机来袭警报,避入地下室,在地下室内闻巨响一,窗户为之震荡,群疑为炸弹,随闻枪声三,群谓高射炮,既而闻飞机航行声。有人窥视,凡九架,或曰十二架,自北而南,越吾辈上空而过。此为余第一次所闻之飞机投弹声也。”第二天,“知昨日北郊落弹二十余枚,死伤二十馀人”。全面抗战的第一年间华北沦陷、沪宁失守,日寇狂轰滥炸下的惨状,更让联大师生们从心底感受着整个国家民族面临的生死存亡危机。为了抗战,为了北归,西南联大这些国家民族的文化精英们迅速作出决策,将蒙自校舍让给中央航校,为抗战尽一份力。
1938年7月22日西南联大史学系毕业生合影于蒙自分校(前排左起:郑天挺、姚从吾、钱穆)
为了迁离蒙自,文法学院毕业考试和学年考试提前进行,并提前到7月31日放暑假。联大文法学院师生仿佛南飞的鸿雁,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不舍离蒙自,不舍离南湖。辛苦筹建蒙自分校的郑天挺先生感慨良多。郑先生1938年3月1日风尘仆仆到达昆明,即受命主持筹建联大蒙自分校。3月17日郑先生到达蒙自,就忙碌学校筹建事宜。每天视查校舍修缮工程,接收蒙自海关、东方汇理银行房屋及木器陈设,商定借租周家东院楼房,租用哥胪士洋行,定备床铺、课桌、椅子,置备煤油灯,安排公共厕所,预备好教室26间,确保校舍能安置400人。为安顿好即将来到蒙自的师生们,与包饭商人讨价还价,协调地方政府安排保安队护卫师生安全,商定教员宿舍、学生床位分配办法,不断来往于蒙自-碧色寨车站,接教授、接学生,保证了蒙自文法学院于5月4日如期开学。
蒙自南湖边,颠沛流离的联大师生们有了一块安居之地,郑天挺先生将其喻为“世外桃源”。3月29日记述:“蒙自海关与东方汇理银行占地数十亩,园庭多广,高树夹道,竹林为屏,屏内奇花异卉,满圃盈畦,屏外不能见也,且地处郊坰远山,周拱四无人声,无惭世外桃源也。”3月30日记述:“六时半起。步庭院一周。外院树巅有鸬鹚巢,白羽旋翔,厥状殊美。出校门,山色如赭,涧间丛树,苍然深黛,山巅浮岚,若有若无,白云冉冉,上接青天,山径崎岖以达平陆,了了可辨,诸色毕陈,画图所难也。”边城蒙自景色如画。
蒙自南湖
1938年春夏的蒙自多雨,毗邻文法学院的“学海”小南湖原本绿草满覆,到了5月下旬湖水渐涨渐满,整个南湖柳槐环岸,湖中三山花树覆叠为壁,西边大南湖荷花盛开,“十倾平湖堤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天光水色,树影荷香,湖光鲜艳。南湖散步成了文法学院师生的日常所为。住在哥胪士洋行二楼的郑先挺先生不时到南湖散步,5月22日更冒雨游南湖,郑先生张伞沿堤缓行至菘岛,四顾无人,饶有野趣,自觉已然画中人;但更有早行者,郑先生走进菘岛,就见姚从吾先生张伞而行,钱穆先生戴着斗笠在前面小心择路,这雨中即景仿佛一幅有趣的图画,让刚为“画中人”的郑先生一变为看画之人;5月23日雨后晴天,郑天挺先生偕陈寅格、罗常培、陈雪屏、邱椿先生至南湖军山散步,但见碧空如洗、天际蔚蓝,北方少见;一望无垠的蓝天让南湖尤显幽静,四望青岭四合,花柳绕堤,更觉蒙自山川曼妙。郑天挺先生如此轻松的心境,也是颠沛流离的联大师生们“鸿渐于磐,饮食桁桁”的写照。
迁徙的苦难艰辛不一而足。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郑天挺先生是北京大学秘书长,当时蒋梦麟校长、文学院长胡适等负责人已经南下,北大事宜全部由郑先生负责,以一己之力独撑局面。北平在日寇包围下,情势危急。为了让滞留北平的教授南下长沙,郑先生设法筹款,并一一登门将款项分送给各位教授,敦促协助南下,费尽周折。日寇某日搜查北大办公室发现抗日宣传品,郑先生坦然说是自己的。听闻日寇要逮捕他,同仁亲友无不为郑先生安全担忧。伪北大校长劝说郑先生留在北平,被郑先生严词拒绝。郑先生的爱妻于1937年春因难产去世,遗下五个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5岁。郑先生忍将5个孩子留在北平托人照料,只身南下长沙。郑天挺先生的所为,让同仁极大感动,谓其“支柱艰危,如孤臣孽子,忍辱负重”,对他的爱国精神倍加赞赏。独自南下的郑先生思念爱妻,时时挂念5个幼儿,忧难交织,让人唏嘘不已!
家离子散的不独郑天挺先生,著名文化大师、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1938年1月携妻子唐筼和3个幼女南下到香港,唐筼心脏病病情加重,妻病儿幼,陈先生不得已将妻儿留在香港治疗,自己孤身赴蒙自。“七夕”之时,陈先生思亲伤怀,作《戊寅蒙自七夕》一诗寄妻儿:“银汉横窗照客愁,涼宵无睡思悠悠。人间从古伤离别,真信人间不自由。”妻子唐筼和诗:“独步台边惹客愁,国危家散恨悠悠。秋星若解兴亡意,应解人间不自由。”联大的先生们大都只身而来,能有蒙自这样的安稳宁静太不容易,可惜时日不长,现在又得再次迁徙,实在不舍离蒙自。
1938年7月23日蒙自南湖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合影(前排左起:罗常培、魏建功、罗庸、郑天挺)
为安置迁离蒙自的师生,联大蒋梦麟校长向云南省教育厅求助,拟“向昆华师范学校趁暑假学生离校之便,商借新建课室4间,作本校教职员临时宿舍用”,本拟放暑假即迁离的师生们改于8月底全迁离。
“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笙歌杂醉酲。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这是陈寅恪先生1938年6月中旬在听闻日寇攻陷开封、黄河决堤的消息后,思古忧今之作《蒙自南湖》(现题于南湖揽胜楼)。国难危艰,何处能有桃源!?8月13日陈寅恪先生离开蒙自,临别之际情绪复杂,再作《别蒙自》诗一首惜别:
“我初来时湖草长,我将去时湖水荒。
来去匆匆百日耳,湖山一角亦沧桑。”
郑天挺先生则于8月16日离开蒙自,途中想起近一年来的颠沛忧难,想起辛劳筹建蒙自分校的经历,大为感慨:“余自三月到滇,往返于滇越铁路者凡九次,而投止于大东(开远大东旅社)者亦四宿矣。栖栖遑遑,何补于国,何利于国,更何益于身心学问?思之怅惘。”再次迁徙,不舍,也无奈。
8月27日,云南省教育厅告知联大蒋梦麟校长,可以借用晋宁盘龙寺十余间大院安置师生。联大即安排蒙自分校学生于8月28-29日离开蒙自赴昆明先进行军训。教授们则纷纷在昆明寻租住房,大部分于9月7日前离开蒙自。中央航校接收文法学院校舍,在蒙自设“空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中级班”。8月下旬,蒙自县政府征召民工,扩建机场。9月初航校已有百十学员到到达蒙自,并在东村筹建航校工厂,飞机从柳州陆续飞来,最多一次是10月10日飞来蒙自二十多架飞机。
南湖一景
此时最后滞留蒙自的只剩钱穆、吴宓、汤用彤、贺麟、容肇祖、姚从吾、沈有鼎先生。这7位先生搬出校舍,租住于“天南精舍”继续研读学说,特别是钱穆先生在此开始写作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在得知联大将在11月15日开学后,诸先生即定于10月29日赴昆明。
离舍之际,先生们不胜依恋。众先生步游南湖一周惜别。南湖风景依旧,但已不见往日“桥边鬓影,楼外笙歌”,不见蓝袍或花衫的联大女学生行聚,不见哥胪士洋行黄色军服的联大男生喧闹,不见“听风楼”倚窗人语、人面桃花,亦不闻纯正爽利的北平官话口音,校舍门窗严扃,栏柱尘封。10月29日这7位先生离开蒙自。至此,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文法学院成为历史。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的历史影像中,有一幅北京大学师生合影,照片中有“千秋不朽”横额。因图寻迹,合影地在南湖水榭门北面。水榭门是1934年秋为纪念南湖修浚完工所建,南边还有题字为“山高水长”的横额。现在的水榭门雕梁画栋,半圆石阶依旧,砖墙石门如昨,“千秋不朽”、“山高水长”黑底金字横额匾牌仍在,仿佛冥冥之中为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的先生们弦歌永志: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注:黑白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要参考资料: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1998年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2、蒋梦麟《西湖·新潮:蒋梦麟回忆录》;
3、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4、吴宓《吴宓日记1936-1928》;
5、《云南文史资料选辑—西南联合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专辑》。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