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弥勒市竹园镇赵林村的甘蔗地里,种植户们正抢抓农时,忙着收割甘蔗,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竹园镇甘蔗产业给种植户、加工企业、运输企业、务工人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一根甘蔗挑起致富“金担子”。
近年来,竹园镇围绕“甘蔗上山,果蔬入坝”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终年无霜的自然优势,大力推广甘蔗种植。为提升糖业发展水平,该镇组织村干部赴省外考察学习,并不断加大山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2024年以来,已铺设蔗区道路10余公里,开挖田埂2000余平方米,建设沟渠10余公里,实施坡地改台地500余亩。此外,技术指导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甘蔗种植技术指导100余次,通过努力,成功筛选出红皮甘蔗、白皮甘蔗、新台糖一号等4个高产高糖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实现甘蔗单产每亩提高1吨以上,蔗农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为促进绿色发展,竹园镇积极探索秸秆再利用新途径,打造“甘蔗+生物饲料+牛羊养殖业”产业链,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充分利用蔗梢、蔗叶等资源,推动甘蔗和肉牛养殖融合发展。探索“甘蔗+生态肥”产业链,推进滤泥同体养分的高效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及废弃物排放最小化。“我们坚持‘一根甘蔗节节甜’的理念,不断完善集蔗、糖、酒、浆、纸、牛、肥、生物化工于一体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将甘蔗产业打造成为链条完备、惠及民生的利民产业。”竹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严斌说。
此外,竹园镇紧盯甘蔗种植、砍收、运输、蔗糖加工等环节的劳动力需求,在劳动力配置上优先考虑“一老一小”家庭村民。甘蔗采收季,吸纳2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砍收工人每天工资150元至180元,每月人均务工收入3000余元。而在蔗糖加工环节,工人每天工资200元至300元,每月人均务工收入4000余元,实现了就业与顾家的双赢。“我在本地糖厂上班七八年了,榨糖季每个月能挣8000多元,晚上回家还能照看一下老人和孩子。”家住竹园镇者甸村的弥勒市竹诚食品厂制糖师傅杨任高兴地说。
据统计,2024年,竹园镇种植甘蔗1.5万亩,实现经济价值9000万元。2025年,甘蔗种植面积预计新增1000余亩,预计甘蔗产量达6.5万吨,蔗农亩均纯收入1500元至2500元。目前,全镇共有制糖企业及小作坊48家,占全市总量的77.42%,一个榨季甘蔗原料用量约7.2万吨,年生产冰糖、红糖10.5万吨,产品远销四川、重庆、广东、上海等地。竹园镇的甘蔗产业正以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