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县阿扎河乡过者村的千亩梯田里,一片片青翠的水苔正悄然铺就乡村振兴的绿色致富路。
当地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依托“稻苔轮作”模式,打造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水苔产业示范基地,不仅让传统农田焕发新生机,而且以科技赋能农业转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融共进的新路径。
走进过者村水苔种植示范基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一片片嫩绿的水苔在清澈的流水中舒展,数十名村民正弯腰采收。田埂上蜿蜒的银色单轨运输轨道格外醒目,这条全长5公里的“科技动脉”在不破坏梯田生态的前提下,将现代化设施融入传统农耕场景,大幅提升了水苔采收和运输效率。在不远处的现代化水苔分拣晾晒厂房内,工人们正将水苔进行分拣、晾晒、打包……这个曾以传统稻作为主的哈尼族村落,正因一片“绿金”水苔焕发新生机。
在占地500亩的水苔种植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深度联结。基地负责人李蒙凡算起了“共富账”:“我们以每亩700元流转土地,日均用工30余人。这里独特的气候让水苔生长周期缩短至1年,公司以每斤15元的价格保底收购,产品作为种植栽培基质上等材料畅销全国。”
正在采收水苔的村民许然松笑着说:“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顾家、务农、赚钱三不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近年来,阿扎河乡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关键抓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党组织领办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构建起“棕、菇、苔、茶、芋、果”的特色产业体系。其中,水苔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通过“稻苔轮作”实现“一田多收”,相较传统水稻种植,亩产值增长15倍。
“科技赋能让产业提质增效,单轨运输系统不仅降低了60%的人工成本,还让鲜苔运输效率提升了3倍。今年全乡水苔亩产值达2.56万元,总产值突破1200万元,群众信心倍增。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全乡适宜种植的地区推广种植,让更多群众搭上‘致富快车’。”阿扎河乡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主任李江超介绍。
如今,水苔产业已列入红河县推广方案,将在8个乡镇复制“稻苔轮作”模式,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梯田保护与农民增收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韦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