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7年5月9日上午十点二十三分,父亲在故乡哈批村家里离开人世。母亲和我们儿女、亲人、乡亲,一大窝看着他闭上眼睛。以往,人死时要放几声火药枪,如今,习俗改了,只有炮仗声,告诉天地万物:一个人走了。父亲是我看着断气的第三个人。他睡在一口沉重的木质良好的黑棺材。没有不会死的人,但想不到父亲的死亡来临得会这般快。我哭不出来,闷气像一把稻草塞进胸口。我在心底轻轻喊了多遍:阿爸,阿爸……这是我们最后的见面了。一个小人物,穿上干净的黑棉布衣服,没有遗体告别仪式;他还要在家里住上几天,等到那个吉祥的日子,去山上跟祖宗团聚。
父亲生于1943年7月8日。五十几岁时身体就出现多种毛病的父母亲,去红河县城三儿子家居住将近有十年。他们在乡下干不动繁重的体力活了,在城里看病方便,那里还有些熟人,可以走动。我们几个弟兄都出门在外,为了延续养育我们长大的那个家的烟火,大妹子一家从外村迁回来。难得见一棵树的县城的气候不同于乡下,夏季又热又闷,就像在甑子里糯米饭,粘乎乎的。刚上去那段时间,父母会对气侯发些牢骚,不久,融入了新的环境,从村民的泥土里拨出的脚,踩上“市民”的水泥街道。故乡在远处对面的高山上,想念了,隐隐约约地看上几眼。故乡,只是过年过节回去一趟,但顶多呆上两天,俩人已经习惯了城里生活,对故乡反而渐渐变得陌生。
父亲是五一节的早上突然发病,在医院里不省人事地躺了几天,回天无力,按他以往留下的“回归故里”的遗愿,在还没有断气时送回家。深山里他亲手参与建起的茅草顶、土基墙的家,后来变革为钢筋水泥房的家,是他渗透了所有痛苦和幸福的家,是他的肉体和灵魂避雨和取暖的屋宇。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他生在土地上,死在土地上,就要被土地永恒接纳。
我少小离家,虽每年几次回家(在我的观念里,老家才是严格意义上热气腾腾的家),却很少像这一次为了父亲的丧事呆了二十多天。
二
一个老人的去世,是一个村子最重大的事件。它的热闹、隆重程度超过所有的节日。尽管父亲只有七十四岁,跟村里还健在的依然喝酒抽烟的一百零一岁的“老木匠”相比,他算得上是小伙子;可是,他这个年纪进入老人行列不冤枉了。想想,几十年前,村里五十岁的有些男子长发编成辫子,一副发黄、苍老的垢面,在别人面前号称“老人,”年幼的我真以为他们就是老人了。父亲早已熬过了他们。他的模样并不显得老。依照规矩,村里在外打工的许多人,在安葬之前几天纷纷赶回来。家里不必一一通知,听到消息后,他们会相互转告。往返几天,肯定会损害个人的利益,他们却不分死者家庭是贫是富,唯有一点,从情感上,这个死者是全村人的亲人,在他(她)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路上,最后送上一程。
平常鸡鸣狗叫之外显得过于冷清的村子,随着他们的归来,脚步声密起来,说话声高起来,像烧旺一塘塘火,确实是一百多户人家的“同祭一寨神,同喝一井水”的相依为命的村子了!看,一大班年轻人,每晚都要守灵到天亮。比牛毛多的琐事,不需主人摊派,众人争着抢着干。男人不兴哭丧,女人却有不少哭丧的高手,不分时间,想哭就来,来了就哭,嗯嘿嗯嘿,一把把泪水哭出一串串剜心的深情。纵然我再装成铁石心肠的男子汉,一面对这哭丧的鼻涕眼泪、天地动容的场景,我的眼泪扑鲁扑鲁直冒。这就是人生的终结。我已经没有一个可以叫父亲的活生生的人了。
把哭丧的悲痛放在一边不说,人们又把丧葬当成一个大节日。老人去世,是他完成了在世间的苦乐,到了该上路的时候。他要换一个地方居住,每个人迟早都要走这一步,再高寿的人也不例外,生者不必有什么想不通的。丧事办成喜事,生者高兴,死者开心。我从村里那些老人的口里,听到的不是他们害怕死亡的到来,而是跟我玩的伴没有了,我也得走了。不少老人提前把棺材准备好,衣服缝好,坟地瞧好,坦坦然然地等待着大寂静的时刻暮色一样降临。
哈尼族的丧葬习俗繁多。几乎每家都要来杀一只鸡,放几封炮仗,磕头,给死者吃告别饭。除了送葬那几天办大伙食去县城采购大量的菜以外,家家户户都会拿菜来,一背青菜好,一把作料好,一碗豆子好,辣子花椒好,不会空手。
男人们承包重活,洗菜洗锅碗瓢盆碗筷则是女人们的份内事。一台丧事的过程,事杂而不乱,活累而不伤。
三
有天中午十一点多钟,我走在稀烂得不成路的公路上,突然听到一种多少年没有听到过,但对于我的耳朵来讲依然熟悉的鸟声。我不仅是大吃一惊,简直就是听到一个新世界诞生的消息。这难道不够让我因激动而发抖吗?那是一只野瓦雀!比瓦雀略大,圆圆的头颅戴上红帽子,背部呈棕色。它在田边的菜园觅食,不时叫上几声“啾。”野瓦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村里搞生产承包制不久,跟好几种鸟一同消失了,比如瓦雀、喜鹊、乌鸦、蜂鸟。这似乎是某种不祥的信号。人们有些恐慌,是不是得罪了上苍,天地要变了?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故乡是鸟的王国,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种、多少只,从凌晨到黄昏,那么悦耳动听的歌声。
野瓦雀最爱停留在大树上,尤其是核桃树上。它们过群居生活,从一棵树飞到一棵树,无比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肚子饿了,成百上千只落在田野,叽叽啾啾一派欢声。听见异样的声音,又轰轰轰地撑开翅膀。野瓦雀的窝筑在树洞,在繁殖的季节,我们这些捣蛋的瓦雀父母痛苦万分,但毫无解救的办法,只得在我们周围飞翔着哭喊。这残忍的游戏,在见到这位久违的老朋友时,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想向它认错,告诉它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是多么不容天理。我站在离它一定距离的位置,让它知道我没有什么要伤害它的恶意。它肯定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在地面上悠然漫步,挑挑捡捡。我看了它几分钟,继续往前走,脑海里全是野瓦雀的身影。
父亲对我说过,野瓦雀和瓦雀是一娘生的兄弟姐妹,伤害它们就会挨雷打。
野瓦雀,飘荡在我的灵魂深处的天使!
四
瓦雀和燕子是跟村民最亲近、友善的神鸟。我在乡村生活的年代,它们跟人朝夕相处,密不可分。燕子初春回来,晚夏离开,周而复始;瓦雀没有别处的家,天天在村庄里热闹。最勤快的农妇还没有起床,麻雀就在房顶上、屋檐下清理嗓子,开始了一天的活计。有它们在,如同家里有一大堆孩子,不会孤单。
可是,村里已经有二、三十年不见瓦雀的羽毛了。人们说,田地里农药放多了,天真的瓦雀吃了后死光。人们说,打工者走向外面的世界一样,瓦雀也耐不住山沟沟里的幽静,全都跟着跑到城市。难怪城里有那么多的瓦雀!我每次回故乡,毫无瓦雀的音讯,有种说不出的惆怅:这还是我曾经瓦雀铺天盖地的故乡吗?我跟村民感叹,他们也摇头,村子真的差哪样东西了!
这几年,瓦雀又回来了。先是零散的几只,接着是几十只上百只,然后是成千上万只,密密麻麻,房子上,树枝上,石头上,街道上,到处都是可爱怜俐的身影。有晚,见年轻人在掏瓦雀窝,我坚决制止,你们给知道这是在作孽,快收手,再不要发生这种伤天害理的勾当。话起了作用,对改变瓦雀的命运起了很大作用。
父亲躺在灵柩里,我家烟雾缭绕,人员密密匝匝,还时常响炮仗声,瓦雀可能不知道在办丧事,它们并没有惊惶失措。它们照旧在屋子里飞出飞进,几根晒衣服的竹杆上停停落落,饿了捡吃地面上散落的饭粒。它们一点都不怕人们,没有人驱赶,轻轻巧巧跳到身旁、脚下,如同鸡、狗、猫,组成这个热烘烘的家庭。
难得轻松片刻时,我坐或站在一旁,一门心思集中在瓦雀身上。我从母亲怀里落地那刻起,它们是形影不离的伙伴,似乎每一只都有一个土里土气的哈尼人的名字,我张开嘴就能喊出,不会喊错。我的名字呢,被它们喊得滑噜噜的。“你还记得我吗?”我想问每一只。“啾”的那声,可能是满意的回答。我写过多少次瓦雀,它们已经嵌进了我的血肉。“瓦雀,”成为了我的记忆中最生动的活灵活现的词汇之一。事实上,写不写它们倒无所谓,它们是那么暖和地贴紧我的心灵,撕也撕不掉。
五
从医院刚送父亲回去的那几天,天气晴朗,尽管山上不像河谷,但毕竟是夏天了,在阳光下一有动作,汗就跟着筛出,夜晚也盖不住被子。可是,别高兴过头,今年是这些年来特别突出的多雨,山上的雨比河谷、坝子更多。一朵高悬在天空的白云,才转过身就迅速膨胀,不一会儿,把天空填得满满当当,厚厚的,乌黑乌黑的,不一会儿,急性子的风拖着雨劈头盖脸而下。一阵停了,以为可能要晴,另一阵接着赶来,停停下下,下下停停,连续几天几夜。
从车马龙村委会穿进来的到我们村的五公里公路,靠村民手中的锄头,修建于1992年。父亲当时作为村委会负责人,是修路的指挥者之一。路面平坦,土质坚硬,没有悬崖峭壁,当时在全乡算得上是一流。可社会发展的步伐太快,大车小车,拉货的拉货,拉人的拉人,尤其是这些年掀起的盖新房的热潮,沉重的大车一碾,使本来就没有护理人员的路,碾得到处坑坑洼洼。晴一段时间了,路面晒干,小车可以勉强走;雨水天气,车子像水田里犁田的牛,陷死在途中是常事。周围的村庄已陆续铺水泥路,我们一百多户的村子却被“公路”折磨得叹气都没有力气了。笼罩在男女老少心头最浓重的阴影是:“我们村哪下通水泥路呢?哎,看看路,就出来眼泪。”
我们兄弟总有些外面的朋友,按民间的规矩,老人不在了,不时有朋友进来探望。这是人之常情。正像我们也会探望他们的父母。这样的路,已经使朋友们够难为情了:“不来,感情上说不过去;来了,这么糟糕的路。”我们忧心如焚:“怎么好意思面对朋友们的盛情。”当然,想好要来的朋友,都会想尽办法来。
我的二妹的儿子唐志宏,二十岁的小伙子,有一股风风火火的闯劲。他开一辆皮卡车,专门负责接送客人。在路面狭窄的深水烂泥中,像一条劲头十足的牯子,钻进钻出,猛烈喷射的泥水在前面开路。
这条公路,是哈批村走向外面大世界的主要通道。走了多少年的山间小路荒芜了,意味着田园牧歌时代的终结;公路的修通,又意味道着闭塞的山沟沟与开放的大世界交流的开始,经济与市场的观念,千百年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一道道的光芒照亮。古老的山村,已经燥动不安,要让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只守着一片梯田过日子,等于叫他抱住贫困不放。我们在漫长的时光里守望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抛弃、消失的境地。我作为这个村子里出生、长大并全身心热爱着衣胞之地的赤子,不知道对这个时代背景下苦苦挣扎的故乡如何发言。送走父亲后的第二年(2018年),在国家惠民政策的滋润下,公路修成了宽四米的水泥路,同时,从村子背后穿过,连接甲寅与石头寨两个乡的水泥路也通车。
六
大白天,不管村里村外,只要是有草木的地方,就有蟋蟀鸣叫。在家里不觉得有什么异样的声音,走出门外几步,凡是草丛里,清脆的“唧唧”声,仿佛肉眼看得见的旋律朝耳朵流来。在野外的路上,鸟声之外,全是蟋蟀的鸣声。你会以为掉进了一个精心编织的梦境,像被一张严实的网罩住,你挣脱不了,你自己的身体也成了蟋蟀的乐器。以我理解的常识而言,蟋蟀鸣叫应该是在晚上,凄凄凉凉的,使人多愁善感的。白天,它们静静地休息才是。蟋蟀之所以在白天大合唱,难道是受天气的激励?还是受魔力的支配?无法分辩这音乐属于哪个流派,达到了何等格调,只能说浸润了深深的地气。这声音不是从外面翻译而来,是本土本乡的方言唱出的民歌。不要去问蟋蟀有多少只,似乎全世界的蟋蟀都聚拢来狂欢了。
村民长期跟这块土地血肉相连,这里发生的事不需要什么惊奇。当我在别人面前提到,大白天怎么会有蟋蟀鸣叫,别人以为我傻瓜,笑我问的小娃娃气。因为,大白天永远都有蟋蟀鸣叫。
白天鸣叫的声音不像是晚上的蟋蟀,是装扮成何种样子的乐手呢?我扒开几蓬草丛,明明唱在兴头上,却见不到蟋蟀的影儿。
哈尼族有句经典:蟋蟀叫,天空听不见。
人听得见就行了。
问题是,我们这些离开乡村多年的人,在城里想听一声蟋蟀叫都很难了。只有在自己尚未污染完的乡村,还能放开耳朵、心怀倾听。当乡村都到了听不见一声蟋蟀叫时,哪里是我们的家?
父亲,您听见了吗,蟋蟀可是为您的去世,大快乐或大悲痛!
七
2016年1月的一场大雪,我们村山上的竹子大多都被冻死了。
这场雪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村中那棵上千年的万年青树,那么粗壮的树枝,居然经受不住打击,一截截死去。村民们更是恐慌,是不是要天塌地陷了?这里曾经是祭祀寨神的地方,而万年青树就是寨神树。这里离我家只有几步,在万年青树下,不知度过了我的多少纯真、快乐的岁月。
出于对神树的敬畏,人们不会爬树砍枯枝。枯枝掉下来了,不会拿回家里烧柴,堆在角落任其腐烂。
当然,跟竹子一样,万年青树也没有彻底死绝,慢慢发出了枝枝叶叶,但它的元气已经大伤,像大病一场的老人,还会有多久的寿命呢?
我想起有好些年,每当我从远方回家,父亲听到消息后,总是抱着手站在这棵万年青树下,歇不歇张望路口。等到看见我的身影出现,他就低头先回家。以后我回家,万年青树下再不可能有一双慈爱的眼睛,期待他的儿子归来。再远些,我回家,也许没有了一棵摸我疼我的至亲至爱的万年青树!
八
哈批村,一百二十多户人家,安居在两千多米高的李和山腹部。
在村外,我每天几次仰望李和山。差不多有二十年,我已经没有去上面怀旧了。想念死了!好几次约村里的伙伴上山,但都被这事那事拖后腿。从另一方面说明,年龄上我们正在老去,很难恢复浪漫的心境了。
我写过一首《父亲和山》,写的就是李和山:
在众多的大山中
故乡的那座山显得矮小
就像在众多的人群中
我的父亲过于卑微
在众多的大山中
我生生死死爱着的
是故乡那座矮小的山
就像在众多的人群中
我真正崇敬的
却是卑微的父亲
多少年没有上过故乡的那座山了
万水千山之外
一伸出手
我就能够触摸到它坚硬的身躯
就像好久没有见到父亲
漂泊异地他乡
一睁开眼
我的面前出现的是父亲挖田的身影
父亲将回归李和山腰我们家族的另一个“寨子”——陪伴认识或不认识的祖宗。他或许会变成一个牧童,赶着一群水牛,围李和山放牧。
九
村里有几户人家正在盖新房。进入21世纪后,出外打工的村民,靠血汗赚得了钱。有了钱,首要的事就是大兴土木。延续了几百上千年的老式土基茅草顶房子,在浩浩荡荡的新生活潮流面前,一间间尽了气数。
不消几年,全村就要成为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房。我的村庄,它跟其它地方不再有任何的区别,搞不好要以门牌号认家门。
说到我们家,老房子建盖于我出生的1964年。母亲怀有身孕,按规矩不能生在老家,于是我的父亲便跟哥哥分家,我从新家来到世上。我在家里一直睡到十二岁,以后出外求学、工作。在这个家里,我们像雏鸟在父母的喂养下长大,然后一个个飞出门口。家老去,父母老去。别人家不断撑起新房,促使在村人看来有头有脸的我们家,不能再犹豫了。不是要在村人面前争面子,起码给含辛茹苦的父母有宽敞的屋子居住,我们回去和外面的朋友去了有个舒适的住处。2006年,这间炊烟缭绕了四十二年的苦苦乐乐的老家,眨眼之间送走了一个时代。父母放不下对老房子的感情,起初不是太愿意拆掉;作为纪念吧,保留了一间耳房。房子盖好后,父亲有点难为情地说,现在家家都在盖新房子,我们家的房子还是盖的好了,不然在村里脸都没有搁处。
在县城三弟家定居的的父亲,以上气不接下气的身躯,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站。
这是一个双亲之间不会有指甲大的埋怨,做人重情重义,在当地广受尊敬的家庭。就在父亲饱受折磨却迟迟断不了气时,母亲哽咽着说,老天,这么好的一个人,咋个还不让他走呢!母亲的话像锤子,一锤锤重重敲击着我们。父亲的离世,像塌了一半天空,只剩下风烛残年的母亲,她怎能扛得起另一半天空?爱喝酒,吃饭时坐在上席的父亲,以往我们家人或亲戚或朋友在饭桌边聚拢,有说有笑,今后家里吃饭时会有人坐他的位子,但是没有人能够代替他的地位。
有过多少次,我在乡亲家里玩到深更半夜,怕我喝酒醉,父亲睡不着,等我回家。他不需要等我了,他的新家就要安到山上。
十
父亲的葬礼一天比一天近,然而,雨势依然旺盛。“下这么大的雨,一下不停,要把老人送上山,咋个整呢?”好些人嘀嘀咕咕,望天空发愁。“不怕得,老天睁着眼哩,好人会有好运。”有人很有把握地不急不燥。
好像应验了那句古话:吉人自有天相。5月19日中午,包裹天地多日的灰云,在风的顽强抗争下,慢慢薄去,退去,太阳露出了光辉的脑袋。
早晨,雨还像针尖似地戳,有几个汉子坐底盘高的农用车,去县城买菜。这条烂公路这种车成了救护车。今天的买菜关系到整场葬礼能否顺利完成。几百号人将要来参与葬礼,为一个曾像他们一样平平凡凡在尘世上用汗水挣饭碗的人。
晚间,天气像小娃娃甩脾气骤然翻脸,来一场急雨,人们的心几乎掉到脚底板。但时间短暂,可能是要洗掉霉气。一尘不染的天空,又在乡村的头顶,缀满了晶莹闪烁的繁星。我坐在房顶上抽烟,内心涓涓涌动一股按捺不住的欢欣。这世界仿佛翻过了旧的一页,一切都获得了新生。人的心胸,如同容纳万物的大地,博大起来。
十一
5月20日凌晨五点六分,我起床了。家里到处都有守夜的年轻男子,有的躺倒,鼾声如雷;有的玩扑克,不时响起嘈杂声;有的抽烟筒款闲话;有的忙于杂七杂八的事。有些女子在母亲的房岗里陪伴老人,半睡半醒,间或夹杂轻轻的说话声。
我站在房顶上,仰望好阵天空,不沾一丝乌云,昨夜的星辰,显得更璀璨。我千次万回恨不得长出翅膀飞上去一块玩耍的星星,还是我童年时天真无邪的笑容。
今天是亲戚奔丧的日子。我们要迎接三支人马:父亲一辈的姐姐妹妹们;我的舅舅们;跟我一辈的女儿们。
我们村自1980年代初期,已经没有了神职人员莫批。而莫批,在哈尼族世界占有的精神领袖的地位是无人能够代替的。而祭祀丧葬,是体现一个莫批具有多少高能的最重要的礼仪。附近村子有个能主持丧葬仪式的莫批,他出去打工,只好请远处叫阿撒村的一个著名的年轻莫批,送葬的地方,他优雅的歌喉盛开出无比美丽的语言鲜花。另外,还请了一个那边吹唢呐的高手。俩人安排在两个角落,有专人负责招呼。莫批念诵“Siilpilheivqzeivq”(殡葬祭词);唢呐手依哩哇啦的声调响彻云霄。
我的妻子和女儿从城里赶来,这是她们第一次见识哈尼族的葬礼。
所有村民停止了农活。
下午两点左右,在迎接奔丧队伍的道路两旁,挤满了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谁家办丧事时,这么多的人都要观赏同样内容、氛围的节目。这古老的民俗,使每人都深入骨髓地领悟到,活着的日子不管长短,是富裕还是贫穷,到一定时候都要离开世上;生死就像是换衣服,流出的泪,不仅有悲伤,还有喜悦。
家族中的我们这一辈、下一代的男男女女,一大群,头裹白布,涌向村子的岔路口。我的妻子作为长嫂,双手捧着装各种必需品的托盘。众人跪在地上,让奔丧者在唢呐声、哭声、鞭炮声、锣鼓声、牲畜的叫声和柔美的舞蹈中走进我家。
晚上九点多,人群密集得就要把房子撑破。随着欢快、奔放的古老音乐响起,一个个男女甩起手、放开脚跳起乐作舞。“不跳乐作脚杆痒。”乐作是一种任何场合都可以跳的集体性舞蹈,古朴、柔情似水又刚健有力。欢也乐作,苦也乐作;喜事乐作,丧事乐作。它淋漓尽致地挥洒了哈尼民族坦坦荡荡的人生观、生命观。我看到一个个大山的儿女,丢掉了劳作的疲惫,被激情的烈火点燃,跳得地面摇晃,脚底板起老茧。这狂欢的盛宴,没有一人的舞姿是难瞧的,他们走在山路上的步子本身就是优美的舞步。
乐作的火焰烧了几个小时,在一浪浪高潮后渐渐跳熄了。之后,把牛、猪拉到家里祭献后屠宰。家族的女人们用衣襟争着接牛屎,这是祖宗赐予儿孙的最大福份。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这指的那些永垂不朽的伟人。父亲是渺小的草民,不要说是星星,他连萤火虫也配不上。但在夜间,他曾千万次望着星星,那浩瀚苍茫的天空,引领他心驰神飞。他却不是梦想家,他的本质是土拨鼠一样钻土的农民。父亲,我无法把您跟“在天之灵”联系在一块!
十二
5月21日凌晨六点几分,我跟风水师郭叔叔、一个堂哥爬坡上东边的山,到父亲的坟地处。前几天就已选好地点,在我们许氏家族的墓地。一片平缓的林间空地,多少先辈在那里居住。照耀村庄的太阳,常常从这里的山头升起。那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家族的圣地。父亲从祖先的血脉里来,又回祖先的血脉里去。我曾描绘过:
每当我走过故乡山冈的的墓地
白天还是黑夜
不会感到恐惧
不会感到悲伤
我的心境从来没有过
如此的宁静
住在山上
认识不认识
组成和睦的家园
在树林在花丛
清风鸟声陪伴
山山岭岭
挡住外边的吵吵闹闹
我和堂哥围风水师郭叔叔转,他神秘地指指点点,沉思一阵后,确定了具体的坟墓位置。“就是这里了,一点都不能动;你们家不会有哪样问题,放放心心,会财大力大。”我不懂风水,不敢有半点的疑虑,应和他,“阿叔,好嘛好嘛。”
出殡的时间定在十二点整。
时间一分一秒流走,主人家人潮磨肩接肿,喧哗声震耳欲聋,气氛浓重、紧张起来。挤破街道两边的身着民族盛装的男女老少,比昨天迎奔丧队伍时更密集,等着看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开始出门!”一个长者高喊一声。
我和二弟一人一边,扶棺材门。二、三十个年轻男子扛棺。女人们跟在后边。又是哭声、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
在万年青树下的平地上,棺材停放在板凳上。一块长长的白布掩盖下,以我为首,我这一辈和下辈的家族男子,头裹白头帕,面朝棺材,一个连一个,全部扑在地面。一个中年汉子,念着我的父亲的名字,把一个碗使力砸向棺材口。父亲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家。穿过村子,抬到西边的一片石头、树林的景点,棺材又停放一阵,我们再次扑在地面。起棺后,亲人们回头走,送葬的人流往山上绕去。父亲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村庄。
之后,亲人们可以上山,但我不上去了,我看过了父亲的“新家,”他不会责怪我的。我的妻子、女儿跟上去,把老人送到墓地。母女俩不会说哈尼话,村人说,她们用汉语表达的离别语,使多少村人泪如泉涌。父亲,您哭了吗,她们是您最亲最亲的亲人!
夜深人静时,按传统的说法,死者要回一次家。他生前所接触过的东西,要全部抚摸一遍。1985年我的奶奶去世时,我特意守在她睡的床边,想验证奶奶是否回来,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的动静。天亮后,有人说,回来了,是你们睡着了。我睡得很沉,这次父亲回不回家,守在家里的几十号人谁也说不上来。但以后逢年过节,他会回来分享我们敬献在神龛上的好酒好菜。
十三
5月22日下午,叫魂。全村所有的人家参加,还有村外的部分亲戚。仪式并不繁琐、复杂。三姑叫了几句祝福之类的魂,给我们后代的手杆上一一拴上黑白两个种线揉成的“魂镯。”我们终归要出远门,要经历无法意料的各种坎坷,叫魂后先人就会暗中援助。
十四
办完丧葬,天气又彻底翻脸,雨水一场接一场。每个人都在说雨。“雨少就旱,雨多就涝。雨为什么不能需要多少下多少呢?”“雨多,包谷倒饱满,谷子要瘪了。”“把前几年的雨拿来今年一起下,老天聪明得很呢!”“可能是老天看人过的太苦,自己都忍不住哭了。”“我活了96岁,很少见过像今年多的雨。”一张张嘴巴拿雨发牢骚。
我留下来陪母亲。其实,真正陪母亲的是我的两个妹子。无事可做,我在家里坐不住,每天几趟在野外走动,能走多远就多远。手上的相机,四处乱照。有村人见我,问,还没回去嘎。他们可能想,我怎么还不回城里。我是放不下啊,放不下那么多的伤心伤肝的牵挂!
家里并不冷冷清清,一到晚上,乡亲们依然出出进进。
十五
路不忙,脚慌;脚不慌,心催。尽管有种种放不下的事,我该回城里了。5月27日早上,我告别母亲、妹子,坐侄儿子的摩托车,在雨中出发,让他把我送到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边,等待跑长途的车子。当我要翻过一道山梁,难分难舍地回望故乡的山水田园,我的眼晴迷迷蒙蒙,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刊发于《滇池》2025年第1期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