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牧诗评‖故土故乡 亲情友情 生命意识  

 ——漫谈黄光平诗集《在乡土上》的三个维度

作者:自牧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 17:32:55

立春已经好多天了,我苦等的春雨迟迟未落,周围能唤起心灵的新鲜事物实在不多。但既然是春天,人要启程,启程的方式要么走户外山水,要么规划全年,要么读书,要么去远游。

每年开春之际,我是从阅读开始的,今年我捧读的第一本书是《在乡土上》,诗人黄光平的诗集。

“从一苞怀春的骨朵开始,次第打开/芳香的翅膀。飞云流霞在枝头/恣肆艳遇,轻盈的梦/蔓延一年一场浓妆艳抹。”时值新年之首,若能像诗人一样遇到如此浪漫的春天,幸运多了。我在风吹院落的午后,一气读完《在乡土上》,还勾画、折页、笔记.....  

这是一部值得装进远游行囊的诗集,正因如此,我在弥勒驶往昆明的火车上又重读了一遍。深感诗如其人,温暖明亮,文字的浑朴、情感的丰沛、思想的纯净让我看到了这部诗集的三个维度,且这三个维护度有着浑然交融又有独立成面的体现。

 一维:故土故乡

诗集的开篇之作要写什么,毫无疑问成了诗人出场的关键,他不故弄玄虚,不空泛表达,一点一滴地真诚倾露心中的依恋与复杂的忧伤,他身居城市却心怀故土,他不愿拍掉脚上和心里的故乡泥土,对故土故乡的回望和守望,也是诗人与故乡“渐行渐远”所采取的心理救赎。

一开始,诗人就把一首完成度和辨识度很高的《故乡》直接呈现给了读者。现摘引两节共飨:

我拼命逃出您的缠绕

却把心偷偷深埋在您的泥土里

在我所有的梦中,也只会喊出孤单的

两个字啊——故乡

您是缀连我所有诗行的衣胞 血脉 肤发

 

我是一个离不开故乡的孩子

走多远都走不出您的怀抱

写诗只会散发泥土的味道

和汗水落地的声音 甚至

把心掏出来挂成草尖上的露珠

读过《故乡》的读者能感受到这首诗的独到立意及清新诗境,气节和节奏都把握十分得当。

短短几行就清晰地阐明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创作的初始动因,诗人的写作依照人生的起步,也从故土开始着笔,这不是简单的写作布局,而是心灵的渴求及情感喷发的使然。

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意一吐为快,否则诗人的内心堵得慌,甚至彻夜难眠,唯恐愧对给予自己血肉的这片多情土地。比如:

甘蔗拔节

水稻扬花

夜色中的地气

挂满田埂上的草尖

 

甸溪静静地躺在月光下

清澈透明的女子

被一群夜游的鱼

搅起一片心花

——《夜深沉》

这些沾满故土地气的低吟,只有深恋着故土故乡的人才会感发,全都发自心底。

“甘蔗拔节、水稻扬花、甸溪河边月下的女子”等这些鲜活的物象只有在故土上才会带着诗的光芒。

故土故乡这一维度是整部诗集温情丰满的前奏,同时蕴涵着其他两个维度——亲情友情及生命意识。

诗人知道,写作一旦与故土故乡的元素割裂,诗歌的资源必将枯竭,更不足以表达思想及情感价值。

让我们先认真观览一下他倾心建构的意象图谱:

炊烟 山岗 溪流 山路 苦刺花 母亲 蝴蝶 彩虹 稻谷 高粱 葵花 泥土 西瓜 土豆 野草 小鸟 荷花 莲藕 牛羊 蜂子 石榴花 春天 甘蔗 马蹄莲 竹子 秧苗 湖泽 河流 玉米 稗子 蜻蜓 铁线草 桔梗花 树木 瓦屋 村庄 田园 青葱 镰刀 狗尾草 蒲公英 燕子 田埂 甸溪河 麻雀 蟋蟀 桃花 蚂蚁 红薯 牵牛花 乌鸦 芦苇 麦杆 萤火虫 芭蕉 落日 落叶 苦马菜

如此简单的照抄罗列,会有啰嗦无聊的嫌疑,不!它们是诗人故土上细小而崇高的生命,是诗集《在乡土上》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哪个意象不是作者着力关注的对象?

从意象图谱中读者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诗人的故乡的全景,以及诗人内心的广阔世界。这些乡土的元素推动着诗人的书写动力,照亮了整部诗集的发展路线。

诗人很善于抓住象征故土的意象来抒发情感,哪怕所选的意象十分平常。比如“傍晚,一群白鹭从田野上飞过/我望见天边飘来的云/故乡的云/幸福的泪水,仿佛一场秋雨/将天空洗成湛蓝的暮色/此刻/我思念的人,一定站在山岗上/眺望我的思念。”用极其普通的意象再通过轻柔的乡土语言,表达出极富诗意的情感,创造出触人心灵的意境!

如此情景交融的书写在《在乡土上》不胜枚举,他的每一首诗中都有清晰的对应物,且有鲜活的生命。

诗人视每个意象与人有着平等的关系,以之来观察和思考,在讴歌与自己生命关联的意象时让情绪瀑布般恣意飞扬,感染读者进入其勾画的故乡景象中去,最终与作者共情。他这样写道:

啊,是你给我泥沼、河流、竹林

一次次洗衣净又一次次沾染的乡土

   植入骨髓的DAN

   命中注定挥之不去的海子

         ——《乡土上的海子》

借与作者生活生命相关的物象来书写,呵护每个真实的物象,避免了空泛和无病呻吟的俗套,多么普通的“泥沼”、“河流”、“竹林”“海子(湖泊)”,和稻谷、小鸟、青草、炊烟等等共同构成了一幅清丽流动的故乡画卷。

正因为意象平凡而真实,才是生活的模样,才是诗歌的灵魂,才显得弥足珍贵,此类立意独到思想饱满,形象多姿的诗在诗集中俯拾皆是。加之微妙的排列及抑扬的乐感,让读者在阅读中自然感受到温情和舒畅。

如果,一杯酒/无以表达我的感激/那就再斟满一杯/甚至,再掺入几滴热泪/让我2012年的故乡/用一生慢慢回味(《大哥一样的村庄》)。用“酒”和“热泪”两个极其平常的意象促动了情感的推进,增加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浓度,这种高蹈而及物的诗技所创造的美实在令读者铭心又刻骨。

娘说,人生在山里

魂就在山里生根

爬过大山的人没有过不去的坎

走出大山的人不会忘记大山的恩情

一棵树一棵草一把泥土

都是亲人

忘了,就把魂丢了

对大山

要一生一世心怀感恩

——《大山情怀》

从一行行诗语中读者可知可感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诗人说的“大山”就是故乡,诗人的故乡不在平原上,更不在大海边,“对大山,要一生一世心怀感恩”,感恩的对象是故土,是亲人,故诗人花了最多的笔墨去倾诉。

所以,故土故乡这个维度成为让人眼睛一亮的开头。故土在心上,哪里都是故乡,就如诗集中的竹园,这地名出现了多次,不少篇什写竹园的人与事物。

竹园是诗人负着使命走进基层体验生活,指导农村工作的小镇,那里同样有着炊烟飞鸟野草小河,有着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何尝不是诗人的故土?何尝不是每个读者的心中的故乡?

歌赞故土似乎成了诗人毕生努力的主调。一个成功的乡土诗人,假如忽视他的成长背景,忽视养育他的那片土地,那片村落,难以找到书写的突破口,其诗歌必将失去应有的重量和力量。

但这远不够,诗人在故土上一边行走一边敞开心扉继续吟唱,他的诗歌还要大写给以自己血肉之躯并养育的母亲,以及成长奋斗中给以关心关爱的好友。

 二维:亲情友情

如果说山川河流、虫羽植物、稼禾牛羊是诗歌描绘故土故乡时不可回避的物象,那么人物的刻画,尤其是人际情感的细入抒发才是诗人高蹈远引的才能。

我们看诗人黄光平是怎样让读者深切感悟他胸怀的亲情友情。他善用陌生化的语言和技术,特别善用不寻常的角度进行人物刻画,不时做到平地惊雷的效果。

这是我读到诗集一半时才发现的,准确说是他写母亲的那些篇什开始。现先让我们亲近他可亲可敬的娘吧。

娘咳一声,家就颤抖一下

这白霜如刃的寒月

一刀赶一刀,斫伐家的梁柱

停不下的揪心

明晃晃刺入骨髓

——《娘咳一声,家就颤抖一下》

 

点滴无声,娘全部的爱

在我熟视无睹的日子

不知不觉全部哺育了我

如今,娘要靠点滴治病

无色的液体,怎比得过娘

一点点,一年年

倾注给儿子的心血

如果可能,我愿把我化作点滴

输回娘的血管

还原高大的亲亲的娘

——《点滴的意义》

一位像老家土房一般朴实亲切的娘的形象訇然显现我们眼前,诗人回避了“勤劳善良,坚强无私”等泛化的陈词语调。

没有正面描写娘的形象,用“娘咳一声,家就颤抖一下”、“一刀赶一刀/斫伐家的梁柱”、“如果可能,我愿把我化作点滴/输回娘的血管/还原高大的亲亲的娘”的特殊表达方式表露了儿子对母亲生命健康的深深忧患,儿子对母亲的疼爱跟早期母亲养育我们时的母爱出现了清晰的对应。

这对于我搞语言文学教育的人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启发和鞭策——原来母亲的形象可以这样写。

天底下谁的母亲不善良不伟大不勤劳呢?读到此,我很多次地想起我在家静静扒菜地还喝一两小酒的八十五岁高龄的母亲,也不只一次地想起史铁生文中频频提到的母亲的鲜活形象来。

我无可怀疑,诗人黄光平刻画其他人物形象和写与亲人之外的人物情感的诗歌水平。他在《娘笑了一下》《阴冷天》《把一串佛珠戴在娘手上》《紧紧牵着娘的手》《怀思贴》《把一杯酒泼洒在地》等诗篇中他都以高蹈的风格展现不一样的技法。一次次读到“我紧紧牵着娘的手,在鞭炮即将除夕的日子/回家过年。娘的手,我一刻也舍不得松开/一生一世也舍不得,我怕松开了/就再也没有机会牵住娘的手”的儿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情感倾诉,读者也许会忘记或不知道诗人曾是一名赴向战火前沿视死如归的战士,作为诗人的他竟用儿童般的视角或心理书写了母子之情,不免令人眼睛发潮。

保佑我的娘,比天还大的娘

请降劫难于我

只要我的娘

减去痛苦

请降煎熬于我

只要我的娘

能挽回健康

——《把一串佛珠戴在娘手上》

不必撕心裂地叫喊,也不必用夸张的话语陈述,诗人用比故乡泥土还朴素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无限热爱,还需要什么华丽的词语去堆砌亲娘的形象呢?

娘是家的天,是人生的天,是儿子的天,甚至比天还大。

以上这节诗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我沧桑受难的堂哥面对其儿子的死亡时那一句迄今灼痛我的话:“人呢生命真呢换不成,不然我先死让他活都得啊!”

诗人说“请降劫难于我,只要我的娘减去痛苦”,恰是如此催人泪下的表达,我们相信诗人书写与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浓度也不会逊于血液。

平实的语言表达中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读者可以在他描写崇敬的陌生人或日常兄弟逝世所带来的悲伤程度看到词句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个与我无关,却让我起身致敬的人

与山水有关 与草木有关

与乡亲的冷暖有关

与梯田边如春笋拔节的楼房有关

与我痛失亲人一样揩不尽的眼泪有关

你是我未曾谋面未曾相识的哈尼兄弟

——《怀思贴》

写散文和写书法的大哥

两个我敬仰的文人

两棵哀牢山上的草木

在风中茁壮君子的相惜的守望

我们一起举杯的日子

总是往嘴里倒进多少酒

就从心里倒了多少话

彼此心中燃烧着火

——《把一杯酒泼洒在地》

上节写一位素未谋面的人民公仆,读完全诗就可知道诗人对这位因公殉职的公仆的崇敬而产生的触动。“这个与我无关,却让我起身致敬的人。”

诗人肯定受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公仆的倒下而使原始的悲悯情怀完全被点燃,因为公仆是为民累死或为公职牺牲的,诗人不可能忽视如此感天动地的事迹,不是亲友,胜似亲友,是诗人值得“跪着欣赏”的英雄,必须大写特写,写出了催人泪下的生命情怀。

下一节写面对昔日好友的逝世,同样用忧婉朴拙的语言抒发感情,奇以无限哀思,没有一字直接说悲伤和疼痛,草木兄弟去逝带来的悲情,如拉家常娓娓道来,曾经一同工作一同生活,喝酒谈诗说文的场景历历在目,惋惜之情如“一江春水”绵绵无尽。

这种感情在《1941年春天的一张照片》“啊,大哥大哥/1941年春天留影的大哥/在1948年定格成永远的守望/无言的英雄”的表达中已经发挥到极致。

对生命消亡的无奈及生命短促的焦虑,在血液奔涌如河的情感书写中,我们感受到诗人诗歌里强烈的生命意识。

 三维:生命意识

前文提到“三个维度有着浑然交融又独立成面的体现”,近百首有机组成的《在乡土上》被生命意识贯穿始终,无论写春夏秋冬,还是花鸟草木抑或是亲人好友的美好或流逝,都不同程度地传达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

我还在诗集中读到了哲学、美学、宗教等等,整部诗集综合体现的是美与伤怀,美与伤怀在不同物象上得以体现,也就说每个物象都是美和伤怀的载体。

创作这部诗的时候,诗人应该是在生命道路上已经跨越了天命之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诗歌创作经验,懂得如何用自己的叙事方法和语言去勾画“故乡—成长—离开(失去)—回望”的情感线路图。

世界的现实是时间改变着一切,回不去的曾经,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

故乡是有传统的人文、传统的习俗、传统的村落、儿童少年的生活场所,所以诗人的时代性思考不是无中生有,杞人忧天。

怀旧是回望和想念,用文字艺术去“挽救”、“弥补”已逝的一切。

过去美好的东西在不断消逝,包括人的生命、爱情、友谊等等,在自然规律和时间的速度面前,别说个人,连整个人类都无所适从。

人类共同的忧伤之病如何医治,只有文学艺术是良方,诗人全体是首当其冲的“医疗”队伍。

我不知道在诗人黄光平的诗中,有多少读者得到了文学治疗,而他本人却一直在自我“医治”的过程中——不断书写故乡和人生中寻找精神的归宿。

在诗人的心中,曾经美好的都已成过去,正在美好的终将要消逝,在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里让我们一起接受“治疗”吧。

看一片叶子飘落的过程

突然就看到了自己

慢慢站起来到慢慢倒下的一生

——《垂向泥土的鞠躬》

从叶子的“飘落”想象到自己的“倒下”,以微见著,叶子飘落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现象,借此联想到自己倒下的那一天,植物年岁枯荣,人会生老病死,进行了冷静的叙述。诗人面对死亡是持达观的心态,平静而理智。譬如:

从母腹到棺木

笑着和哭着的泪水

随风而逝

那么多的繁华

终归虚无

活着,就是一粒

会飞的微尘

——《返璞归真的盛典》

人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欲望和斗争,还有难以确定的喜怒哀乐,出生的时候,多少人笑脸相迎,死亡的时候多少人哭泣送别,人间现象一言难尽。

人一生最大的课题是在学习面对生死,“那么多的繁华/终归虚无/活着,就是一粒/会飞的微尘。”这是诗意的劝告,也是温馨的安慰。《暮色笼罩田野》这样表述:

一些花正在凋落

一些花正在含苞

结束和开始的过程

笼罩在沉寂的暮色里

生即死,死即生,生生息息,轮回不停,“二元理论”不断告诉人们这个真理。

人类最大的困扰是死亡,这节诗话语不多,也不复杂。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奥的哲理——这个世界上,有生命在诞生,就有生命在死亡,结束和开始随时交替。所以坦然地把死亡看成是一场盛典,“来之泥土,归之泥土/黑与白,返璞归真的盛典/干净而安详。”看清了,看淡了,故土上的生命就这么简单,不一样的是诗人对生命有着独到而入微的思考,揭示了生命与故土的隐秘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对高楼林林的城市里的生命现象作了深刻的反思,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一条资本链上完成,几乎全在讨价还价中迎送生命。

就其诗歌精神而言,诗人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汲取了不少的养分,有了良好的传承。

其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在唐诗宋词或古典小说中随处可见,诗歌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这种传统的继承中,难能可贵的是得到了个人诗歌的创新。

诗人的创新创意之处还在于把动植物拟人化,慢慢地揭露动植物身上隐藏的哲理,以小见大,并非一来就高调出场。

在文章开头部分说的“温暖明亮”是阐明他的诗歌带有传统审美旨趣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读罢整部诗集,浮想联翩,意犹未尽,深受诗人浓烈的故土意识的感染,他尊重故土上每个有生命的事物,包括一株小草,一朵野花。

诗人走到哪里心怀故土上的亲人和事物到哪里,每个物象都是诗人亲历亲见,故能“言出肺腑,情出心底”。

故土故乡、亲情友情、生命意识这三个维度集中体现在故土故乡人与物的书写上,如一块夺目的三棱镜闪耀出诗性的光芒。

作为一位诗人,黄光平用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思考给当下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份值得珍惜的财产,《在乡土上》的多数诗篇都是沉甸甸的果实,是他多年来的积累和收获,成为他在云南诗歌现场上引人关注的理由。

当然,诗集中也有些意指不明,逻辑不清,情绪过于外露而导致散文化和随笔化的篇什,特别是在叙事语言上具有张力的紧张感和矛盾感方面还可作些思考。

文学浩荡,诗路艰辛,无限风光与坎坷同存,我们允许诗人犯一些“毛病”,也允许其诗歌存在一些瑕疵,大部分诗歌的光芒能够投进读者的心湖,产生美丽的浪花就足够了——向诗人致敬!

                           2025年2月14日,于甸溪河畔.道泊书院

 

责任编辑:目则珠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