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是属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有新闻的地方,就有记者。记者用镜头捕捉美好,用笔杆书写担当,用声音记录精彩。我们探寻真相的脚步不辍、追赶时光的身影不倦、挥洒汗水的青春不悔,记人、记事、记时代。
一支笔,就是时代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时代的追光。第25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这一天,所有的媒体人仍旧在采访的路上,他们奔波于田间地头,穿梭于大街小巷,用镜头捕捉社会的变迁,用笔触书写时代的进步。
首个AI数字主播
2024年,红河州融媒体中心首次推出AI数字人虚拟女主播“筱秋”,是全省首家推出数字主播的官媒平台。
“筱秋”的原型是红河州融媒体中心的电台主播罗莉秋,通过“云南红河发布”系列平台,“筱秋”带大家看到更多红河的感人故事,感受更多红河品牌的魅力,赢得了受众广泛点赞。
“作为一名曾在电台工作了20余年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在融媒过程中有幸被选上尝试AI数字人的录制,这种尝试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力量,也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新奇。”罗莉秋说,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尝试了AI数字人挑战,她既是这一趋势的见证者,也是实践者。未来,她将继续扮演好“筱秋”这一角色,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老记者 新故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来到第25个记者节。”开远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策划部主任杨曼青感慨道,曾经采访过的新闻事件、人物等,仍历历在目,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她前行,让她深爱着这个职业。从事新闻采访多年的杨曼青是一名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努力工作的优秀记者,有着丰富的大型活动采访经验。她说:“记者节是一个没有休息的节日,这也就意味着记者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职业。”
杨曼青
全媒体记者必须成为一名“六边形战士”,需要站在全媒体的角度去策划、采访新闻。时代的变化让杨曼青有了危机感,她不断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下载央媒App,学习写作方法、短视频制作技巧等,并虚心请教学习。现在,杨曼青进行新闻采访时会站在全媒体的角度去思考,结合传统电视新闻技巧与新媒体“短平快”表现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呈现。她先后策划发布了《马云祥的故事》《王勇和他的“老伙伴”》《师道传承》等多条优秀专题报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群众故事。
“融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记者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全媒体融合的需求,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杨曼青说,“作为一名媒体人,只有牢记初心,守正创新,才能讲好每一个故事,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开辟对外传播新路径
2022年,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红河州分中心成立,为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国际传播新经验、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
陈倩(中)
2023年,研究生刚毕业的陈倩加入记者行业这个大家庭,在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红河州分中心承担了采编、越南语翻译等工作。在她看来,国际传播和国内新闻宣传的传播目的和价值导向是相同的,不同点在于受众的差异、内容的选择和角度、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我们面对的受众主要来自越南,在开展国际传播的时候就会考虑到中越两国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以越南语为传播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也会更贴近越南受众的习惯,在内容选择和角度上也会考虑越南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
杨钧寓(右)
2024年5月,正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在北京同位于金平县的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师生代表进行连线,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红河州分中心以此为契机,将红河独特元素融入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的新闻报道,增强全球受众的兴趣和记忆点。“通过越南语、英语翻译和本地化处理,跨越了语言障碍,确保故事的精准传达,使更多国际受众能直接理解和感受中国故事。”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红河州分中心记者杨钧寓表示,记者是记录者、是传播者,她将把中国的文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让新闻变得更立体
“今天吃什么?大家好,我是阿佘佘……”
佘卓瑾(右)
阿佘佘本名佘卓瑾,是蒙自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新闻播音员,在主播台上,她用专业的姿态向观众播报每日新闻。融媒体改革后,她从电视新闻播音员转型为短视频主播。“在转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短视频的风格更加活泼多样,与传统新闻的严肃风格差异较大,需要重新调整语言和表达方式。转型之路虽有困难,但只要勇于尝试和创新,就能在新的领域绽放光彩。”佘卓瑾坚定地说。
佘卓瑾参与拍摄制作推出《阿佘佘带你探店》《百味蒙自》等多个即时性、互动性和可视可读性的新媒体
对佘卓瑾来说,当自己的新闻报道被大家认可,助力了家乡的宣传,那就是值得且美好的。
两代新闻人 一个新闻梦
照片中的两人是红河州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常玉选和常一鸣,两人既是同事更是父女。常玉选,人称“老常”,从事新闻工作17年。有了“老常”,常一鸣自然被同事们成为“小常”。工作4年的小常说:“要问我为什么追随父亲的脚步,选择记者这个职业?还得从老常的一次采访说起。”
常玉选与常一鸣
2010年,一名家庭困难的女孩身患重病,花季人生面临夭折。老常在了解情况后,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无法给予她足够的帮助。于是,他执着地跟踪报道其3年,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界通过老常采写的内容关注到这名女孩并积极捐款,最终女孩获捐17万元。女孩痊愈后,一家人向老常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媒体传真情爱心解困境”,表达了对老常和新闻媒体的感激,也记录下了老常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担当。“那时,我才知道,常年在外奔波、回家熬夜写稿的父亲,心里装着的,不仅限于对家庭的爱,更延伸至对社会的爱;我才明白,原来记者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承载着对社会深切的责任与担当。也就是在那时,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对他所从事的职业又增添了一份向往。”小常说。
2021年,小常如愿成为一名记者,和父亲成为同行。“当挎上相机、拿起采访本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好奇、激动,同时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世界在我面前敞开了大门,学习、行走、交流、思考、记录……当第一篇新闻稿件发表时,我真切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心情。如果说,父亲是我新闻职业的启蒙老师,那我身边许许多多的新闻前辈和同龄人,就是我成长中的指路人和良师益友。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专业、执着、责任、坚守……如果说,当初选择记者这个职业,是受到父亲的影响,那让我无怨无悔,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动力则是新闻事业让我找到了自我的价值,看到了无限的可能。”说起自己成为记者的感触,小常受益良多。
“理解‘老常’、成为‘老常’、超越‘老常’。”小常告诉记者,这是她走过的路和准备攀爬的山峰,也是在第25个记者节,她许下的承诺。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