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建水丨指尖上的千年风华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1日 10:18:43

在云南建水,古老的街巷弥漫着历史的醇厚气息,在这里,非遗传统工艺技术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建水千年的人文记忆。



DSC09058.jpg



建水紫陶:泥与火的传奇



国家级非遗建水紫陶制作技艺堪称建水的经典代表。陶器是人类学会制作的第一件产品,伴随人类走过了悠久的历史,过去是生活必需品。在陶器已被多种现代材质制品取代的今天,遍布全国的各种制陶点能存活下来的屈指可数。

 

图片

 

建水紫陶能传承发展至今,自有其独门绝技。那就是“五色成泥,阴刻阳填,残贴断简,无釉磨光”。其器物造型多样,表现力异常丰富,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具有独特的人文气质,是全世界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陶器,特别是历史上烟斗的制作,更是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张泽 摄)

图片


在建水紫陶非遗活化利用的今天,已形成日益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建成了文化地标“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水·紫陶里上榜“全国非遗与旅游发展优选项目”。以“名器之美”为建水古城增光添彩。


图片

(青花山水纹诗词刻填渣斗,徐伟杰  摄)


建水古窑历史上从来没有中断发展,“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釉陶,清有紫陶”的发展序列衔接完美,具有兼容并收,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难怪建水古窑考古发掘队队长戴宗品说:“我参与过全国各地古窑址发掘,基本都是一堆废墟,像建水古窑这样至今活着的古窑址,确属罕见。”


青花竹纹诗词刻填茶器(徐伟杰  摄).jpg

(青花竹纹诗词刻填茶器,徐伟杰 摄)


通过考古发掘,建水历史上烧制过的各种陶瓷器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建水历史上是江西景德镇重要的青花料供应地,青花瓷也是建水窑曾经的主打产品。如今复烧创新发展,青花与紫陶开始融合,产生了新的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图片

(青花芙蓉纹诗词刻填盖罐)


建水石器:刀尖上的古韵



建水石器制作具有悠久的传统,古城西南山区盛产优质石材,为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建水群众亲切地将石材产地称为:石官山。建筑用材、生活用具、装饰用品,种类众多。


图片

(《石龙抱柱》,崔云 摄)


走进以石器制作为传统手工业的西庄镇张家营村,宛如时光倒流,回到人类历史上的“石器时代”。建水石材中最为优秀的,是梅花石,在建筑最重要位置,都要找最精美的“梅花石”来进行精雕细琢用于装饰,极力追求高大上的装饰效果,充分表现建水民居作为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巅峰时期经典杰作的历史地位。


图片

(建水杨家庄牌坊石狮,何屏 摄)

图片

(谁在喊我?王兵 摄)

图片

(听紫云石缸雕饰,何屏 摄)

图片

(听紫云石缸小石狮,何屏 摄)

图片

(新房村黄氏宗祠石雕,何屏 摄)


此外,还有民族民间乐器制作,如三弦、四弦、烟盒等等,都得到传承发展,为群众提供丰富的娱乐产品。这些建非遗传统工艺技术,是岁月沉淀的精华,它们在匠人的坚守与传承中延续,在创新与发展中焕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丨文旅建水

责任编辑:袁潇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