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个旧市工人疗养院全景
“我曾用镜头记录它的泥泞,也见证它的蝶变。”在“致敬——劳动者之歌”主题分享会上,个旧市融媒体中心退休记者苏洪波深情讲述了他与个旧市工人疗养院长达三十余年的情谊。从1987年颠簸而行的“迪斯科路”,到如今车程仅50分钟的平坦大道,个旧市工人疗养院的历史,也是一段关于劳动者梦想的演进史。
以前,前往疗养院需4个小时的车程、途经600多个弯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正是那段路途真实的写照。2008年的个温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成为关键转折点。道路拓宽、桥涵加固、水泥路铺设完毕,曾经闭塞的山谷被打通,这个深山温泉终于走入大众视野。
以此为契机,个旧市工人疗养院陆续实施“居室宾馆化、餐饮营养化、庭院园林化”等一系列升级改造。里间草木扶疏、泡池错落,服务也越发精细化。2015年,职工疗休养制度全面恢复,千余名一线职工分批走进个旧市工人疗养院,真切感受到工会“娘家人”的真情。
如今的个旧市工人疗养院围绕“打造个旧特色的温泉康养文化”目标,构建起“医、疗、乐、教”四位一体的康养体系。占地86.17亩,拥有177间客房、290个床位以及可容纳300人泡池疗养的接待能力,既服务了本地劳动者,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疗愈生活。
刘炬是个旧市工人疗养院改造的总负责人,在施工高峰期带队奋战酷暑。他带领团队一次次测试地砖防滑性能、校准台阶高度、扶手宽度,只为疗养者行走无碍。他说:“我们修的不是建筑,是疗养者的‘第二个家’。”
个旧市工人疗养院副院长马旭丹在数字化转型上投入大量心力。他将院内泛黄的笔记数字化,建立起包含疗养者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情绪偏好的完整健康档案。
“方向盘握在手里,责任就扛在肩上。”接送司机岳锦雪30年来驾驶无事故、零投诉。他自学急救知识,坚持每日车况检查,只为保障每一位疗养者安全抵达、安心归程。
除他们外,疗养院还有许多默默付出的平凡劳动者:为泡池调温至最佳的温泉技师、为草坪除草至凌晨的园艺师、为疗养者调理身体的中医理疗师……每一个人,都是这座温泉家园背后坚实的支柱。
快递从业人员彭旭是个旧市工人疗养院改造提升后的首批疗养者。他说:“以前觉得疗养是领导的待遇,快递员没有资格享用,这次真正感受到自己被看见了。”在一次温泉疗养中,他听同伴老李感叹:“工会是真把我们放在心上。”
个旧市工人疗养院的变迁,是一座城市“以人为本”的注脚,也是新时代“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理念的实践样本。庭院深处的温泉升起袅袅水雾,此刻的城市,也因劳动者的奉献,悄然孕育出更加温暖、坚实的未来。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