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片被大自然特别眷顾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个巨大药房,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丰富药物资源。在云南开展生物医药研究工作,总感到四周都是‘宝藏’。”谈及工作,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教授何严萍显露出对科学探索的深度热情和投入。
何严萍长期致力于药物分子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在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抗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新药研究领域取得不少“重磅”成果。在去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云南省代表团全团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何严萍现场汇报了她和团队在抗登革热药物研究方面的进展,并提出了希望在云南设立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
登革热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范围覆盖热带、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都是流行区,至今还没有针对这一病毒感染治疗的有效药物。何严萍及其团队通过10余年潜心研究探索,从云南道地药材三七中分离出一种活性单体,经过结构修饰,获得了一系列具有抗登革病毒活性的Rb1衍生物,为登革热治疗带来了新曙光。
“做科研,就是一路不停闯关,其中失败、挫折无数,但我们始终斗志不减。”回顾多年来的研究历程,何严萍“早已习惯了失败”。在她看来,从自然资源中蕴含的无数结构新奇、功效神奇的分子结构中找到具有药用价值的选项并不容易,但将这些自然馈赠转化为真正能够造福人类的新药,却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极具吸引力的过程。“目前,我们正紧锣密鼓地开展这些活性化合物的临床前预研究工作,希望能早日将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药物,为全球登革热患者带来福音。”何严萍说。
令何严萍欣喜的是,去年两会上的建议提出后,科技部第一时间与她进行了沟通对接,并与我省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了登革热药物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在有关方面的推动下,相关项目申报和定位跨境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实验室论证申报工作积极开展。
“当好一名人大代表与做好科研是相通的,要担当、严谨,要琢磨、研究,更要时刻关注发展、专注创新。”何严萍说,只有以十足的责任感去思考切实的解决办法,让自己懂得更多、了解得更深,才能更好地为民办事,才能让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有理有据、务实有效。
云南日报记者 瞿姝宁
记者手记
科技报国、造福人民,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强化科技研发的民生导向,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屠呦呦带领团队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中医药创新研究增进世界民众健康福祉的生动实践。
云南生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品种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这些宝贵资源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坚实基础。期待有更多像何严萍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担当使命、潜心研究,锐意进取、集智攻关,创造更多“云药”新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段灿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