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泸西县白水镇积极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最大限度挖掘镇域就业潜能,以“摸底数、拓渠道、强服务”工作法,助推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
村民在“家门口”务工
该镇摸清就业群体、闲置资产、企业用工“三个对象”,整合镇、村、组工作力量,组建12支工作队伍,入户摸清“家庭成员、劳动能力、返乡回流前务工地、返乡回流原因”4类基本情况,将摸排出的返乡人员精细划分为“就地就近再就业、再次外出务工、就近就地创业、未就业”4类人员,针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进行技能培训需求摸底调查,建立就业信息库;针对辖区闲置的办公楼、教学楼、住宿用房、厂房、“扶贫车间”、停车场、空闲地等资产进行全面摸排,形成资产清单,为下步在全镇推广“家门口的务工车间”4种模式扩增量、延链条、新招引和中介回引打好基础;采取党政班子成员划片区负责,对辖区41家企业进行摸底排查,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信息沟通渠道,随时掌握企业生产状况和用工情况,通过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排统计,当前用工需求共计800余人,其中普工需求720人、技术人才需求80人。
为给稳定就业“架桥铺路”,该镇拓宽产业园区就业、特色农业就业、以工代赈就业“三个渠道”,充分发挥泸西县产业园区建在白水辖区的“主场优势”,挖掘产业园区促就业潜能,按照就近原则,将企业用工需求与群众就业意愿相匹配,点对点输送200余人。截至目前,大为焦化、长润冶炼、光筑农业等企业共吸纳当地群众就业1500余人。同时,立足于当地“一园四片区”规划,不断健全完善“党总支+合作社连农户联龙头企业”“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小香葱、韭黄、花卉、高原梨等特色农业产业,培养一批务工经纪人,形成订单化务工,带动当地群众15600余人次实现就近就业,户均增收3.5万余元。此外,结合项目建设,在水利、道路、园区建设等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优先吸纳200余名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创办农家乐、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该镇强化技能培训、送岗上门、政策保障“三个服务”,按照“培训+就业”的思路,积极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农科局、县妇联等部门沟通协调,结合白水镇产业结构、务工结构等实际,整合培训资源,举办番茄种植、万寿菊种植、叉车驾驶、民族特色烹饪等技能培训15班次1000余人次,提供针对性岗位20余个;围绕群众所盼精准对接市场所需,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招聘会3场,邀请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大为焦化、光筑农业等7家企业,提供岗位200余个,吸引当地群众1200余人参与,发放就业宣传手册3000余份,成功输送110人到企业务工;充分利用好资金支持政策,用创业带动就业,对于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创业贷款扶持,今年发放贷款998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同时,积极推进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落实,充分利用微信、QQ、视频号、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返乡创业宣传力度。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