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山区乡镇发展民宿产业的路径与对策

——以弥勒市西一镇为例

作者:赵树龙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5日 20:37:08

弥勒市西一镇全镇辖区总面积34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12米,最低海拔1522米,辖10个村委会45个村小组,总户数8679户,总人口27068人,以彝族支系阿细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森林覆盖率72%,农民收入以烤烟、玉米、果蔬种植和生猪、土鸡等养殖为主,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乡镇。

近年来,西一镇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解决好“产、城、人”“城、镇、村”关系,不断加大民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完成投资2090万元。项目实施有效地完善了基础配套、激活了市场主体、盘活了集镇资源、促进了资源和市场融合,带动了全镇民宿产业的发展。

西一镇现已培育发展特色民宿35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0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参与民宿产业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形成以玫瑰碗高端酒店为引领,集聚阿细民族风情类、乡村田园类等主题特色乡村民宿,有效地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一、西一镇发展民宿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在山区乡镇,由于民宿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监管机制尚未完善,导致监管不到位或存在多头管理等情况。

(二)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足。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网络信号弱等问题直接影响民宿的吸引力和游客的住宿体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三)资金和人才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难以进行长足的开发和升级。缺乏民宿产业运营的专业管理和服务人才,导致民宿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足。

(四)同质化竞争与过度高端化。缺乏个性化的设计和服务,民宿之间难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而引发价格战和服务质量下降。同时,部分民宿业主过分注重民宿的包装设计,将民宿按照酒店方式进行管理,导致价格过高而失去市场份额。

二、西一镇发展民宿产业采取的对策

(一)培育产业,筑巢引凤,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西一镇积极探索“体育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23.85亩,打造西山全民健身中心,包含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等多项球类运动场地和民族团结广场,配套洗手间、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公共服务区,为各民族群众创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通过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文体活动、体育健身赛、传统歌舞等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活动,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频度不断增强,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营造了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浓郁氛围。

(二)围绕民宿产业大力推进农文旅体融合。西一镇紧紧围绕云南省康养旅游优势资源以及市场需求,依托攀枝村委会租舍村小组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优势,提出系列政策建议,大力实施农文旅体融合的发展模式,以住宿产业为原点扩展至高端度假产业建构,帮助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增速,带动当地整体产业链快速提升,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双线”拓展,以新模式完成初期建设。西一镇投入资金500万元,实施租舍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完成绿化21000平方米;投入资金700万元,实施弥勒市城市防洪排涝及污水处理建设工程(二期)项目,补齐农村污水治理短板,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投入1005万元,建成西山山货交易市场、西山农副产品冷藏保鲜链项目,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积极探索开展“农特产品进民宿”活动,打造“农业企业+民宿+农特产品”“线上+线下”经营新模式,不断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新渠道,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2024年政府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并引入市场主体,撬动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有效整合零散资源变集体资产700余亩,建成弥勒西山康养旅居中心,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为乡村旅游、群众致富注入发展新动能。

(四)围绕“民宿+”,依托绿水青山,探索民宿增值路径。西一镇投入资金30余万元实施租舍民族村寨旅游提升项目,不断为民宿产业迅猛发展赋能加码,打造大地景观、网红打卡地,形成以果林等经济作物为基础、乡村康养休闲旅游经济为引擎,以乡村土特产经济、民宿经济为延伸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形成“住农家屋、收农家菜、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QQ农场”氛围,让群众守着家门口的好风景,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五)探索民宿带村运营新模式。西一镇探索“以宿带村、整村运营”的乡村建设模式,通过党支部将基层党建深度嵌入到乡村振兴中,引领村小组经济的发展,做优做强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实行“党支部+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利益联结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村党支部以群众基础为优势,协调好村民关系,推动土地流转、资源盘活;企业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帮助村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群众就业问题,鼓励当地群众参与民宿管理和服务;低收入农户可通过土地经营权、土地托管、劳动力等多种方式入股项目,村民变成股民,实现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落。采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发展农场、文创、电商、露营、赶集等新产业和新业态,通过开设休闲垂钓、采摘、农事体验、举办“樱花节”等乡村旅游项目,丰富文旅体验,有效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实现村子、企业经济发展“双赢”,吸引在外打工经商的村民回乡创业,激活村庄造血功能。

三、西一镇民宿产业发展工作计划

(一)依托西一镇租舍村民族文化生态及民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多要素共享、多产业共兴、多模式共富等集成改革,打造出民宿产业链上的助农共富新模式,理顺民宿与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西一镇的镇、村、组三级协力,多渠道筹集运营资金,继续探索西山全民健身中心的“公益+商业”运营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进行运营管理,在保持公益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寒暑假可承接篮球、足球等训练营活动,日常对外公益开放,项目的整体社会效益和公益价值得到有力提升,有效带动集镇发展,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

(三)深入挖掘西一镇彝族阿细跳月、阿细祭火、红色文化等,将其融入民宿的设计和运营中;开展彝族文化节庆活动,展示当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民宿经营者与当地村组合作,共同推动彝族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卢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