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绳武,字念尔,号翠屏,谥号庄介(后为避庄烈帝崇祯讳改谥文毅),云南弥勒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卒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弥勒人称杨绳武为杨翰林、杨督师、杨尚书,归葬的玉枕山麓称翰林坟。民国三十五年(1946),弥勒县政府在县城东门下坡处兴建一座石牌坊,时任县长蒋子孝题书“大明督师杨庄介公故里。”
杨氏素有“书香门第”之风,好生“放雀”之德,“四知”尚廉之训。先祖杨慎(东汉人)任县丞时,怜雀放飞,拒贿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家设“四知堂”,故有传联“放雀得环,簪缨百代;辞金守戒,暮夜四知。”杨绳武祖父杨祯,于明嘉靖年间来弥勒州做官,落籍弥阳开枝散叶。父杨三阳,字碌崖,乡试举人,赠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清乾隆《弥勒州志》称杨三阳:“平生好义乐施,教子绳武成名。”
杨绳武自幼天资聪颖。杨三阳为让他能潜心读书习武,在环境幽静的禹门寺下峭壁凿一石室作为“读书处”。此间,杨绳武作诗《禹门漫兴》表达不凡的报负和志向:“结舍禅林永不移,达人休笑有情痴。但将山水堪携去,方是胡生出谷时。”
明天启二年(1622),才学武功超群的杨绳武被弥勒州学选拔为贡生,两年后应乡试考中第二名举人。正当踌躇满志准备赴京会试时,家父不幸离世,他只得回家守制三年,又因嫡母病,他继续滞家尽孝,再延期四年。崇祯四年(1631),才进京会试考中第十七名进士,殿试获授翰林院庶吉士。
杨绳武从庶吉士“选庶常授监察御史”后,克尽职守监察政府官员贪赃枉法之事,一经查实即按律治罪,享有“铁面之风”之誉。为纾解盐困,他受皇命巡按河东(山西省英、霍、绎、湿四州县)盐法道,断然采取“疏浚盐池、增加卤水”举措,“得盐数倍”,不但解完积欠逋课,还获利数万金充盈国库。
杨绳武巡按河东期间,因久旱发生饥荒,饿殍遍野,一支打着“白莲教”旗帜的农民起义军趁机揭竿而起。杨绳武审时度势,一面挥师平乱,一面采取措施“设粥济民,全活甚众。”史载杨绳武在山西任巡盐御史期间:“固城守,增武备,修池庙及表忠祠,著有《盬怀所录》”。巡按期满,“去之日,行李萧然,商民无不叹泣。”
杨绳武巡按河东后又受命巡抚河南,并监考乡试,他杜绝科举弊端,选贤任能,先后选拔傅作舟、文无导、王应麟等名士为试首,并以洛阳牡丹为题作诗激励应试者:“色香无约逢琼玉,富贵何心冠洛阳。公门嘿嘿闲桃李,不作清贫醉里狂”。
杨绳武在河南期间,恰遇黄河水灾泛滥,崇祯皇帝下旨兼治豫境黄泛。他遵旨奔赴黄泛区坐镇指挥,实行“堤防与疏浚兼治”,大有“大禹治水”风范,使豫境“数年无患”“汛地无虞”,政声显赫。
杨绳武在河南治理黄河过程中,查实崇祯皇帝侄子——镇守河南的唐王朱聿键借剿贼之名招兵买马,密谋北上篡位。他不顾个人安危,三上密疏禀报。崇祯皇帝闻报立召唐王进京后囚禁。他的忠义获得崇祯皇帝倚重,旋擢升为兵部右侍郎。
杨绳武领旨进京掌管军机大事。时明王朝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构成心腹大患;外有关外清军势力增大,虎视中原,形成对峙局面。崇祯皇帝平台召对军政大臣,杨绳武“伟貌宏声,吐言如流,画地成图”,慷慨陈述拒敌方略,崇祯皇帝及众臣无不叹服,擢升佥都御史巡抚顺天,赐尚方剑,总督蓟辽,驻守遵化拒敌,成为支撑明王朝大厦的重要支柱。
崇祯十四年(1641),清军大举进兵,督师与皇太极在锦州一带激战的洪承畴被困松山,社稷势危。
崇祯皇帝命杨绳武督师十万大军驰救。时正值杨绳武疝病发作,但他毅然抱病督师前出山海关,至丰润时病情恶化,将星陨落。“上闻震悼”,朝廷悲恸,诰赠杨绳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谕赐祭葬,荫一子世袭锦衣千户。
“造物忌多才,忍使将星沉蓟海;先生若不死,岂容胡马进辽关。”从1631年至1641年,杨绳武身居高官十载,东巡南抚,连获擢升,以命报国,但他两袖清风,没有将弥勒族人提拔去当“裙带官”,亦未敛回财物在家乡建造豪门宅院,用短暂的一生建树了大明督师纵横捭阖、高洁伟岸的丰碑。
作者简介:
黄光平,弥勒市弥勒文化研究会会长、弥勒市政协特聘艺术家委员会主任。
段红坤,弥勒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红河州书法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李聪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