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 礼赞筑梦人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30日 08:27:04

■编前语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2426人受到表彰,其中,我州3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1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他们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传奇,用奋斗的足迹镌刻出红河精神的深刻印记。

全国劳动模范吴国强:“修车如做人,要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初心”

●记者 李梓毓 张娜

“高压接触器触点氧化了,用电子清洁剂,注意绝缘。”清晨,开远市精成经贸有限公司汽修厂内,54岁的吴国强正在一辆新能源汽车底盘下,一边检查电路板,一边仰头叮嘱徒弟。这位有着36年汽修经验的高级技师,双手布满老茧,工作服沾满油渍,额角的汗珠、眼神中透出的专注,是他在油污与机械间书写的奋斗诗行。

1971年,吴国强出生于开远一个工人家庭。19岁,他便踏入汽修行业,跟着师傅在结冰的水泥地上检修解放牌卡车,也是从那时起,“修车如行医”的教诲深深刻进了他的心里。2004年国企改制,吴国强带着《汽车电工手册》走进私企,开启“白天钻车底、夜晚啃书本”的日子。遇到进口车英文资料,他就对着电子词典逐字翻译,3天找出传感器虚接故障;他主动学习新技术,先后拿下博世、奔驰等品牌认证,成为红河州汽修电工领域的“金字招牌”。2017年,吴国强荣获“红河州劳动模范”称号,他特意带着翻烂的手册登台。他说:“这是我的‘军功章’,见证了普通工人的成长。”

吴国强的办公桌上,2018年首批中职学生的毕业合影格外醒目。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实作教师,吴国强将课堂搬到车间,让学生在故障车上练手。新能源汽车走进大众视野后,他把高压安全操作等前沿技术融入自编的教材。他的学生回忆说,吴老师带学生排查电动车续航骤降故障时,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带着大家查数据流、拆电池包,直到故障排除。他总是叮嘱学生:“安全意识比技术更重要。”19年来,2000余名中职学生、600余名技术骨干从吴国强的课堂走出,其中,2人获“红河州劳模”称号,1人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车间墙上,“双人快速保养法”流程图、尾气排放接收装置专利证书等,记录着吴国强的创新足迹。2015年,他总结的保养法将常规保养时间从90分钟缩短至40分钟,用对比实验说服同事,如今成为行业借鉴的“标准流程”。他熬了30多个夜晚,设计出带活性炭过滤的接收装置,让车间告别刺鼻气味;漏斗型废油回收车、灰尘收集机,更让地面不再油污斑驳。

为了应对新能源车的维修挑战,吴国强跑遍多地车企,将充电桩诊断、电池热管理等技术写满笔记本。“产业升级,工人技术也要跟上。”他的坚持,让团队在新能源维修领域站稳了脚跟。

员工的手机里,2021年冬天吴国强拄拐巡视车间的照片令人动容。脚踝扭伤渗血的他由于放心不下车间里待修的防疫公务车,硬是让妻子开车送他上班。作为工会委员,他牵头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周技术交流、每月难题会诊,将“独家秘方”倾囊相授;在乡村振兴中,30名下岗职工、建档立卡户经他手把手指导,捧起“吃饭碗”……

吴国强的妻子马雪莲说:“结婚30年,老吴开口便是‘今天修了什么车’。但是,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捐款,他总是第一个掏工资卡;徒弟家有困难,他比自己事还上心。他总是说‘一个人过得好不算好,带着大家好才是真本事’。”

“修车如做人,要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初心。”36年,从青丝到鬓白,变的是车型迭代,不变的是吴国强在车底的专注、传艺带徒的热忱、创新突围的执着。吴国强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胸怀匠心、脚踏实地,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全国劳动模范夏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记者 李立章

上午8点,云南云天化红磷化工有限公司分析高级技工、工程师夏洁如同往常一样,准时来到成品分析室,对新取样的磷铵和复合肥进行分析检测。称量、溶解、过滤、沉淀、分析检测、出具报告结果……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她都一丝不苟,确保检测精准。

25年如一日,夏洁坚守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先后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技能人才”“云南省技术状元”“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岭工匠”“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一个个荣誉见证了夏洁勇当产业报国“筑梦人”,以匠心践初心、以初心致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夏洁匠心筑梦的“标签”。在红磷化工的25年职业生涯中,夏洁亲身经历了企业从保生存到持续盈利的发展历程。她主动参与红磷品牌走向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的战略实践,用一系列创新成果为行业和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特色方案,在推动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年来,夏洁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创新分析方法,创建配矿、配酸及产品养分调整3个数学模型,为实现磷资源高效高质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力支撑了公司“矿—酸—肥”一体化、出口产销一体化、“一头多线”柔性化生产模式的创新实践,使公司的出口产品保持较高溢价能力,单吨产品溢价高于20美元,年出口创汇近2亿美元,巩固了云天化“白鹇”牌产品在越南市场品牌知名度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

在红磷化工首创的磷酸二氢钾装置试车期间,面对分析方法和实验数据完全空白的实际,夏洁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完善分析方法、新增分析项目,每天质量检验涉及23个控制点、83个分析项目、207个数据。她总结出一套规范有效的分析方法,编制出《磷酸二氢钾分析操作规程》,极大地提高了分析效率,形成分析检测技术包,填补了萃取法生产磷酸二氢钾的分析技术空白。

夏洁作为云南省“云岭工匠夏洁创新工作室”和“夏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全力投入多元化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完成《降低湿法磷酸中金属阳离子技术研究》等27项技术攻关。

筑实人才基底,才能激发更多创新火花,为公司发展。夏洁深知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致力于培养边疆技术人才,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贡献力量,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夏洁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优势和作用,创新“师带徒+校企联动”模式,开展技能培训30余场,累计培养技术骨干300余人次,培养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7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10人,在滇南地区化工企业中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为边疆民族地区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夏洁还依托云南省“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产改项目试点平台,每年组织化学检验工技能竞赛,以赛带训,提升技能,10余人次或项目获得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云南赛区特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云南省技术状元、云天化集团技术能手、“开远工匠”等荣誉,一批优秀的分析操作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星光不负赶路人,工匠精神永传承。夏洁表示,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更多不平凡的篇章。

全国劳动模范曾虎龙:“多干实事,为群众带来摸得着的实惠”

●记者 周勇

走进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绿树成荫、一步一景,和谐美好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从“贫穷落后之地”蝶变为“时髦优雅文旅新村”,这巨大的转变,离不开蚂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虎龙。自担任“领头人”以来,曾虎龙勤恳敬业,从乡村治理入手,立足本地优势发展产业,引领群众迈向幸福生活。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真正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
向富裕。我要多干实事,为群众带来摸得着的实惠。”曾虎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充分发挥中共党员、人大代表、村干部的三重身份优势,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全力带领父老乡亲共奔小康好日子。

在曾虎龙的带领下,蚂蚁村以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先后成立“弥勒市山咔咔文旅有限公司”“弥勒市蚂蚁村金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成功与弥勒市城发集团达成合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可邑小镇提供安保、绿化、保洁等服务,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培训与就业的机会,如今我在村里担任导游,既可以获得收入,又能照顾家人。”村民赵建梅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在推进蚂蚁村发展进程中,曾虎龙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政府、集体、村民、企业、专家学者“五方共建”模式,实现村民收入有保障、集体增收有渠道、人才助力有抓手、企业发展有平台、组织引领有阵地。法依哨艺术乡村、西三民族文化体育公园相继开发建设,还吸引了蓝天学长、海男、叶德庆等众多“大咖”在西三法依哨村建立旅居基地,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如今,蚂蚁村集体经济已成功突破100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华丽蜕变。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旺盛人气,餐饮消费持续增长,曾虎龙率先在村子里搞起了餐饮,并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他说:“我富起来了,就有责任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他组织有开设农家乐意愿的群众到自家饭店免费参加经营管理和餐饮服务培训,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目前,在他的带动下,6名党员和40余户农户先后开起了农家乐、旅居民宿等,户均年增收5万元。

“乡村振兴既是物质的富裕,也是精神的富足。”曾虎龙深知基层治理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他通过走访调研,创新实施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把社会治理、信息搜集、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纳入网格,形成“多网合一、一网统筹”的整体格局。他还组织成立道德评判团、法律服务团、百事服务团,发展“村民议事会”、产业发展协会、红白理事会、禁毒协会等自治组织,打造“老寇调解室”品牌。作为村里的宣讲骨干,曾虎龙积极学习理论政策和民族团结知识,结合移风易俗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开展宣讲,让科学知识和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如今,蚂蚁村形成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村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显著提升。

曾虎龙,这位乡村振兴路上的劳动先锋,用对劳动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对群众的深情,谱写了一曲奋斗者之歌。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人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里,以劳动创造价值,以实干成就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他是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榜样。

全国先进工作者李怀秀:“让世界看见彝族文化,是我最大的幸福”

●记者 常一鸣 张耀芳 通讯员 张勇

李怀秀出生在石屏县龙朋镇麻栗树村。儿时的她,常在长辈们农闲的时候,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听着长辈们吟唱海菜腔,看他们跳起灵动的烟盒舞。“那时,山歌就像空气一样,浸润着我们的生活。”李怀秀回忆道。

李怀秀真正接触海菜腔、烟盒舞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她拜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宝云、施万恒门下,系统学习海菜腔与烟盒舞。施万恒回忆道:“别的孩子怕苦,她却从不喊累,总追着问‘这句怎么唱’‘步子怎么迈’。”

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席卷山村,传统歌舞一度遇冷。面对同龄人转向卡拉OK和交际舞的潮流,李怀秀却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总得有人传下去。”她白天劳作,夜晚练习,将海菜腔、烟盒舞刻入骨髓。

天赋与勤奋,让这株“文化幼苗”早早崭露头角。1993年,著名音乐家田丰来到云南,创办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李怀秀以一曲原生态民歌打动考官,成为首批学员。为凑足路费,家里卖掉了一头耕牛。临行前,母亲为她缝制了崭新的彝族服饰,叮嘱道:“要带着我们的歌,走出大山。”

在传习馆的日子异常清苦。许多同伴因生计离开,李怀秀也曾动摇,但老师的话让她咬牙坚持:“彝族的文化血脉,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她每天清晨6点起床练功,不仅精研滇南四大腔,还涉猎哈尼族、傣族歌舞等,逐渐成长为“全能型”传承者。

2004年,李怀秀迎来高光时刻。她与施万恒在央视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斩获对唱组金奖;同年8月,她又夺得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歌王”桂冠。2006年,她与弟弟李怀福携海菜腔登上青歌赛舞台。当高亢婉转的歌声响彻演播厅,评委惊叹:“这是来自大地的声音。”他们一举摘得原生态唱法金奖,让沉寂多年的彝族古调重焕生机。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接踵而至,但李怀秀的脚步却从未停歇。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她以一曲《金鸟银鸟飞起来》震撼全场;202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COP15开幕式上,《今天日子好》的旋律让世界听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30余年间,李怀秀的歌声跨越40多个国家,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国名片”。

“站在国际舞台,我更加明白,音乐无国界,文化是桥梁。”李怀秀说,“能唱着祖先的歌,让世界看见彝族文化,是我最大的幸福。”

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的李怀秀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功成名就后,李怀秀选择回归乡土。她在昆明、石屏等地创办了3所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立志将技艺传给下一代。“文化传承不能只靠一个人,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李怀秀说。

“烟盒要捏稳,步子要轻巧,唱腔要有山水的味道。”传习所的课堂充满生机,孩子们踮脚模仿烟盒舞步,屏息练习海菜腔的转音。学员李永华从放牛娃成长为传习所教师,他说:“李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艺,还是责任——守住文化的根,才能走得更远。”

李怀秀创新“线上+线下”传承模式,开设短视频账号,录制教学视频;组织学员走进村寨、学校巡演;举办暑期公益培训,累计培养民族歌舞人才340余名,覆盖2.4万余人次。在石屏古城传习所,各族青少年同唱海菜腔、共跳烟盒舞。

从大山到世界,李怀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她让天籁之音跨越时空,让文化薪火生生不息。正如她所言:“民族的根与魂,就藏在每一首歌、每一支舞里。海菜腔有700余年历史,绝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守住它们,便是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陈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