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纪念碑 浓浓民族情

——记元阳县民族团结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作者:龙思琪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5日 01:26:25

从元阳县城出发,沿着曲折的山路行进,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便抵达宛如世外桃源的元阳县牛角寨镇岩际村。这个静谧的村庄拥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民族团结纪念碑,记录着一段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

团结纪念碑原碑(左)、新碑(右)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元阳县境内唯一一块涉及民族团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文物,还是元阳县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历史见证。据元阳县人民政府三级调研员陈进忠介绍,这块纪念碑的发现,得益于元阳县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深入挖掘与不懈努力。

1952年,对于元阳县而言,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4月,在中央访问团的帮助下,起草了《新民各族人民团结爱国公约》;6月,在全县第二届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签订了《团结爱国公约》,这一举措为元阳县日后的民族团结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月,岩际村的村民在经历了土匪暴乱之后,为了铭记历史、促进民族团结,自发建立了团结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团结爱国公约》精神在农村地区的生动体现,还是那段峥嵘岁月中,村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历史见证。

岁月流转,经年累月的风雨洗礼后,当石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已断为两截,彝文部分已然缺失,而汉字“团结纪念碑”依然醒目可辨。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物,元阳县投入大量精力,将原碑馆藏于元阳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馆,并在岩际村按原碑同比例复刻了一座新碑。同时,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阳县还投入350万元资金,在岩际村建立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广场,并隆重举行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暨元阳县团结纪念碑重立仪式。

在这块纪念碑上,汉、彝两种文字铭刻着《团结公约》的4条内容,涵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大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生产等主题。其中,“不分民族,不分上寨下寨,不分大寨小寨,大家团结成一家人,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的誓言,尤为触动人心。陈进忠感慨道:“碑文的修复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村民李家福的贡献。”据悉,石碑上的彝文最初是由李家福的外公翻译,其外公去世后,李家福凭借自身的记忆和对彝文的精通,完成了碑文的修复工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

元阳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白川涛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民族团结纪念碑等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李彬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红河发布移动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