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途如虹 大道行远

——红河州交通基础建设发展综述

作者:万雪松 杨会国 段闻润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8日 05:40:08

蔓金高速公路蔓耗互通螺旋立交

国庆前夕,元绿高速公路建设一线奋战正酣,全线最大的控制性工程、全长9885米的阿扎河隧道右幅顺利贯通,记者在现场看到,梁板预制、吊装等工作全面铺开,主线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完成。

这是一条连接红河南北两岸的希望之路,承载了沿线各族群众的深深期盼。而这,仅仅是我州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

道塞山河旧,路通天地新。纵览75年来交通发展,红河交出了一张鼓舞人心的答卷:

看公路,红河州境内通车里程达29.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0公里;

说铁路,文蒙铁路开工建设,弥蒙高铁通车运营,红河由此步入高铁时代;

望苍穹,弥勒东风机场正式通航;红河蒙自机场主场区土石方工程已完成,跑道和房建进入收尾阶段;元阳机场可研报告中国民航局已受理,目前已经完成补充论证工作……

从“独路难行”到“四通八达”,一组组数字、一条条坦途,见证着沧桑巨变。如今的红河,正呈现出大道通衢、铁龙交织、银鹰翱翔的交通盛景。

构建立体大交通

沟壑纵横,河流湍急,位于元阳县大坪乡的太阳寨被大山包围。村民盘正明20多年前第一次背着粮食走出村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整整3天才到南沙镇。想起那段背粮换钱的历史,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盘正明唏嘘不已。

走出大山看世界,成了我州南部县几代人的企盼和梦想。

一直以来,红河州历届州委、州政府领导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助推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举,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以高速公路、高铁、航空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实现了我州交通基础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2004年,鸡街至石屏、通海至建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州不通高速的历史。此后的十余年间,一大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高速推进,红河交通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元江至蔓耗、蒙自至屏边、蒙自至新街至河口、建水至个旧至元阳、石林至蒙自、蒙自至文山至砚山等十几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位居云南省第3位……红河交通路网升级,从“量”到“质”实现华丽转身。

2021年7月15日,弥勒东风机场正式通航;2022年12月16日,弥勒至蒙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内的首条城际高铁。

在红河高铁站旁,从高空俯瞰,开通一年多的弥蒙高铁、10年前开通的昆(明)河(口)准轨铁路和110多年前开通的滇越米轨铁路在这里完成时空相交,讲述着红河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奋进故事。

打通城市“动脉”、城乡“毛细血管”,四通八达的城市立体交通骨架全面拉开,一条条铁路线、一张张高速网、架起了红河和外界沟通的桥梁。

坦途如虹百业兴

九月的弥勒,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在弥勒东风机场的跑道上,一架轻型飞机腾空而起,冲上云霄,10多分钟后,飞机平稳降落。2年前,70岁的姜荣才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单飞训练。

“开飞机上天,是我小时候的梦想,现在开着弥勒制造的飞机实现了飞行梦,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一件事,感恩党、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梦想成真。”姜荣才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昔日,车行山中路漫漫;今朝,一日千里并非难。如今,游客在弥勒、屏边等地打“飞的”看红河已不再是新鲜事。“出门见路、抬脚上车”,便利的出行条件,让红河各族群众畅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早上还在蒙自吃过桥米线,中午就在大理感受风花雪月了,真是方便极了。”弥蒙高铁的开通,让蒙自市民代威威激动不已。南下北上,东接西联,弥蒙高铁一路串起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随时可以赴一场山与海的浪漫约定。

驱车沿元蔓高速公路冷墩收费站驶出,距离元阳县南沙镇大沙坝村仅一步之遥。从“交通死角”到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大沙坝村村民成了便捷交通的受益者。

“便利的交通,大大缩短了水果的运输时间和成本。我家种植的枇杷、芒果、荔枝、菠萝蜜可以直接运输到省外,市场更大、利润更高。”今年60岁的村民波干告诉记者。

从空中俯瞰,一条条高速公路犹如一条条流光溢彩的绸带,将沿线一个个少数民族地区编织进全面小康的画卷中,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还连接起少数民族群众心底的愿望和幸福。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红河正向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陈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